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代湖南首富朱昌琳 竟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清代官场多有“潜伏”者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纪实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的碑文
揭秘:清代曾有一次流产
清代性文化的严酷控制
清代雍正朝的文字狱和“
再观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
日美学者关于清代民事审
最新热门    
 
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分析

时间:2007-3-9 16:48:03  来源:不详
者仍复冲决,于实用毫无裨益”(注:《清高宗实录》424。)。
  清代政府的治水,基本上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哪里发生水灾,哪里出现问题,才在哪里进行治理,既不能全盘规划,也未能未雨绸缪。这种治水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治水的成效,水灾发生之后,再进行治理、抢修工作,甚至有时河决几年不能龙,河水任其漫溢,田园庐尽被淹没,农田遭受灭顶之灾,广大农民流离失所,苦不堪。大量的水利工程仅仅停留在下游受灾区,并且对水道的疏浚工作少,在河道两岸越堤多,越堤的作用只是保护和加固旧有堤堰,这样的水利工程所能起到的功效也只能是在一时。还有一些水利工程虽然有利于农田,但是由于管理不善,经年月之后就丧失其应有的功效。
    3.漕运带来的负影响。
  清朝政府基本上沿袭前代的漕运度,一切的水利建设总以漕运为前提,因此在水利服务的对象上,漕运重于一切。在国保漕保运政策的指导下,地方水利往往不能统观全局,防患未然。有些地区因为漕运的关,甚至还修一些不理的堤堰,有时正是这些堤堰阻隔水道,使积水不能及时宣泄,从而造成水灾。如徐州府的宿迁诸县就是因阻黄临运,为堤堰所隔,积水无从宣泄,经常造成水灾(注:《清朝文献通考》8《田赋考八·水利田》。)。山东单县经常遭受水灾,是因为单县黄河位于江南黄河的上游,而在江南黄河的两岸,分别有三十多座土坝,在界首又有南北土坝各一道,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