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劝善与募赈

时间:2007-3-9 16:49:03  来源:不详
。”“吾宾朋宴会,珍馔罗列,何不分杯箸之,为穷人粗粝之需,施之一二,人可延数月之命;施之十百,人可缓数日之死也。衣不可胜用,而敝之箧笥,与无衣同。省一二为裋褐以施衣不蔽体者,则人且挟纩,而吾文绣自若也。吾不为一时耳目之玩,即可全人之性命,保人之骨肉,此高世义举也。以施于谈议,则可传;以省于清夜,则自得。”(同上书,第168页)人总是有对弱者的同情之心,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在荒年凶岁,能够慷慨捐济,竭力鸿施,既可以使灾民苟延旦夕,起死回生,自己精神上也可以得到极大的慰,其快乐远在声色犬马的享受之上。反之,如果在各种灾难前,冷漠无情,无动于衷,对贫弱不施援手,对社会无所回馈,“清夜寻思,理上说得过否?心上打得过否”(同上书,第171页)?更何况,人的物质需求毕竟是有限的,“渺渺一身,在世食用有限,死又将之不去”(同上书,第167页),能够“损有补不足”,也就是“捐无用为有用”。无论如何,这都是于己于人都有益的大好事。  

建立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使人们对发展慈善事业给予更多的关注。慈善事业并不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但慈善精神的发扬,确实是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重要的积极力量。解传统慈善观念,超越传统慈善观念,这也应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或缺的。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05年9月20日)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