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文史新论:中日交往的历
中日血战吴淞:国军六个
记忆1984:中日青年天安
两千年来:中日两国关系
抗战时期的中日假币战 
四人帮垮台消息神秘传到
邓小平“一秒钟”讲话促
民间家书传递改革讯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指
东京审判60周年 中日学
最新热门    
 
中日民间伦理与近代化之比较

时间:2007-3-9 17:20:53  来源:不详
在上海,随着商业的发展及外地人的大量流入,出现人争经商、群趋从商的风尚。虽然正统观念中商为“四民之末”,素有“轻商”、“贱商”的传统,民间传统择业顺序也是把从商列于读书为士和务农之后的,明清时期的童读物中多有“人生世间,耕读当先”,“无田无地学买卖”等关于择业方的内容即为此证。但是这时期来上海的人们,由于商业机会的增多和有利可图,无论士庶农工,皆群趋而从商,或自开店铺,或受雇于商,四民皆商业性行业流动,导商业的骤兴。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人办的各种商号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时记载多有“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之谓,这并非夸张。此地绝大多数居民都是靠商业为生的,许多人离乡背井,弃学弃农,来到这里,就是要寻找从商谋生的职业。 

这种明显背离正统择业观念的风气,一方促进新商业的发展,使商业成为传统社会接纳西方文明的突破口,从而对近代化具有一定的正作用。同时,也产生的结果:第一是导商业的畸形发展,人才过于商业集中,而其他有关的行业,特别是对于近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的近代科技知识的引进和传播及新式造业,在民间并末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的上海,只有少数的士人接受西学,或受雇于西人,或受雇于官办的江南造局,担任新式文化职业,他们还由于学西学而受到士林的鄙视,而民间的士人则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