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篆分意度与何绍基的碑帖兼容思想

时间:2007-3-10 9:00:49  来源:不详
篆分意度的研究,实际上起到了打通碑帖及南北书派的纽带作用。如此一来,他也为自己融会碑帖的思想找到了出发点。清代后期,康有为在鼓吹“碑学”理论时,极力贬斥唐人书法,认为:“至于有唐,虽设书学,士大夫讲之尤甚。然缵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己漓;而颜、柳跌奏,撕灭尽矣!”[13]与康有为相比,何绍基对唐人有着更平和公允的认识。他在《跋道因碑旧拓本》中写道:“有唐一代,书家林立,然意兼篆分,涵包万有,则前惟渤海,后惟鲁国,非虞、褚诸公所能颉颃也。此论非深于篆分真草源流本末者,固不能信。都尉此书,逼真家法,握拳透掌,模之有棱,其险劲横轶处,往往突过乃翁,所谓智过其师,乃堪传授也。”[14]如果说何绍基早年临习唐人书法是因为受到父亲影响的缘故,此时则是因为他从唐人书法中发现了自己所追求的篆分意度。当然,何绍基对唐人书法也是有所取舍的,《道因碑》恰好与他的审美趣味相同,因此,他在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于苏州获得《道因碑旧拓本》后,一直用意临仿。

除了临习上面所提到的书法作品以外,何绍基还对《智永千字文》、《石门颂》、《信行禅师碑》、《王献之洛神赋九行》、《麓山寺碑》、《法华寺碑》、《李思训碑》、《张迁碑》及王羲之的《十七帖》、《兰亭叙》、《曹娥碑》、《乐毅论》、《黄庭经》等广为临习。从他的取法上,我们可以看出以下特点:一是选择兼融南北、贯通碑帖的书法作品,如《兰亭叙》;二是选择碑中偏秀、与帖相近、圆笔多而方笔少的书法作品,如《张黑女墓志》;三是选择帖中含篆分意度的书法作品,如颜真卿、李岂的作品。由于何绍基师法广博,从而使他的书法中融入了更多的因素。在四、五十岁时,以行书为标志,何绍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行草书体以其最见性情、包容性最强而深受书家喜爱。何绍基的行草书代表了他书法的最高成就,也使他碑帖兼容的书学思想得以全面体现。以《为笙鱼书〈石天语〉轴》为例,此作约书于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前后,结构上以颜字为底,取隶书的横势,又吸收了北碑及《道因碑》的特点,奇宕潇洒,生趣盎然。在用笔上,融入了篆书的圆劲中含、有余不尽,隶书的起伏向背、去势悠长,《道因碑》的翻折斩截、刚直骨鲠等。如作品中的“妄”、“落”等字的长横皆为隶书笔法;“真”、“溪”二字的右侧点随势而去,有如汉简笔意;“顾”、“草”等字的竖画如屈铁枯藤,令人震撼。整体气息既有“碑”的浓郁朴茂,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