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王学典语境、*与历史:
开国大典苏联顾问建议放
国学百年经典顾颉刚与《
最新热门    
 
王学典发掘乡村:21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知识的增长点

时间:2007-3-10 10:51:49  来源:不详
不可求的。假如是这样,那么,新世纪史学界的知识生长点在哪里?这当然是个见仁见智、言人人殊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在下个世纪初叶,有一个发现可能与本世纪初叶的史料大发现相提并论,那就是乡村的“发现”。

    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往往是那些他们最为熟悉的事物。虽然我们一直生活在“乡土中国”之中、农耕文明的笼罩之下,但半个世纪以来,乡村研究却一直缺席,原因就在于,几乎每一个人、每一个阶层,都对生存于其中的“乡村”(我们的所谓“城市”长期以来也是“乡土化”的城市)“耳熟能详”,并未视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其一。其二,乡村在学术上的“湮灭”与“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重要变迁。对乡村的研究与乡村自身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在去年发表的一篇相关书评中(注:《历史研究的民间取向值得倡导》,《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 我曾表达了我对这一点的感慨: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目前正在疯狂地、一日千里地吞噬着农耕文明,乡村社会正在成片成片地急剧消失,作为整个人类摇篮的、绵延了数千年的带有中古风味的原始村落正一个个地被整齐划一地现代建筑所取代,田园牧歌似的乡村生活即将成为昨日的记忆。只有那些已经或即将消失的东西才值得珍视。欧美史学史上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对中世纪的研究开始于工业革命完成之后,正是因为乡村的消失刺激了对乡村的研究。中国的经验事实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20世纪前半期,乡村的解体与对“乡土中国”的观察同步展开:1949年后,当我们在巩固或重建农业文明时,对乡村社会的研究也就中断了;而当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乡村社会的解体过程重新启动并加速展开时,这正是包括“乡村社会史”在内的乡村研究再续前缘、愈加繁荣的时期。这种反向关系究竟蕴蓄着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信息?无法确知。一种可能的猜测是:这或许是对一种已经或即将终结的文明形态、生存状态的凭吊。现代化、工业化本身是一种古典意义上的悲剧,它给人类增加福祉的每一个行动,总是要以毁灭那些最有人间温情的东西为代价,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淳朴乡村的毁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同时亦在新引进的所谓“后现代”视域内,乡村和乡村的价值,再次被“发现”。

    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的秘密、密码、内核和本质,深藏在即将成为废墟的乡村之中。秦汉以来的中国历史的确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