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王学典语境、*与历史:
开国大典苏联顾问建议放
国学百年经典顾颉刚与《
最新热门    
 
王学典发掘乡村:21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知识的增长点

时间:2007-3-10 10:51:49  来源:不详
可以归结为一部乡村史,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乡村制导的社会。历史上那些最重要的暴动、动乱、起义和革命均发源于乡村,直到今天,乡村仍然是参与塑造中国现实与未来的最重要力量。“翻天覆地”的中国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结果,70年代末期开始的持续至今的“二次革命”也依旧是从乡村引燃,成为中国未来最大变数的“民主直选”还是选择最乏民主意识的村落作为起点和“试验田”,……。灾难与希望并存、毁灭与新生同在、过去与未来交织,这就是中国的乡村!这就是中国的乡村对学界的魅力所在!从眼下来看,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乡村的现代化问题,最深刻的社会变迁是乡村的变迁,最剧烈的转型是乡村的转型。这种变迁和转型,将为整个世界提供现代化的中国经验,从而把中国的乡村推到世界的焦点位置。西方国家的大批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纷纷涌入中国的乡村做“田野工作”,说明中国经验对检视既有现代化模式的价值。除上述诸点外,乡村对历史学家的特殊重要性还在于,作为“社会化石”,乡村至今仍储存着大量往古社会的信息,在这里可以对历史发出最幽深的叩问和唤醒对遥远历史的记忆。尽管今天的乡村也早已受到商业社会的侵蚀,但它仍然不失纯朴,去古未远,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重建已经失去的世界,重温持续了几千年的那种中国人特有的存在方式。

    学界的“中国研究”已经经历了从整体社会研究向区域社会研究的转变,90年代以来,特别是当前,“中国研究”似乎又在发生从区域社会研究向社区社会或微型社会研究的移动,这就是村落社会研究的出现。应该承认,对村落社会、“乡土中国”的研究和田野调查,正在成为当前的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诸领域所共享的一个话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和《二十一世纪》(香港)都曾编发过相关论文或开辟过相关专栏,特别是一批乡村研究的专著的出版,更能表征学界对乡村的兴趣。王沪宁的《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王铭铭的《村落视野中的权力与文化》和《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黄树民的《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美国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陈支平的《近500 年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钱杭谢维扬的《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从翰香主编的《近代冀鲁豫乡村》、魏宏运主编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冀东农村调查》、马新的《两汉乡村社会史》等著作,让笔者深感一个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来立体*乡村或村落社会的学术趋势已经出现,其势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