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刘凤云、周允基清代满族
最新热门    
 
周允基 刘凤云清代房屋建筑的防火概况及研究

时间:2007-3-10 10:54:26  来源:不详
    《中国建筑史·住宅》中有这样的叙述,在考察了明清时期江南大户住宅后发现,其住宅建筑通常是纵深为若干进,各进之间不必经由正中厅、门,而在旁侧另辟甬道,甬道狭长阴暗,称为“避弄”[15](P119)。进入住宅大门后,可以由避弄直接进入各进庭院和房屋。也就是说,江南大户的住宅虽由各进组成一个整体,却又由“避弄”以“进”为单位分割成相对独立的空间,各进可以独立出入。在这里,“避弄”既是用于交通的通道,又是用作防火的隔火道。

    事实上,这种隔火道也被应用到紫禁城的建筑中。据学者们研究,明朝的故宫建筑之间多以廊庑相接,嘉靖以前的外三殿之间的距离较短,且“如穿堂之制”,奉天门更是“结台开轩”,其建筑比清代繁复,明嘉靖皇帝曾感慨道:“宫中地隘而屋众,且贯以通栋,所以每有火患闻。”由此,嘉靖改建以后的三殿,建筑物缩小,相互之间距离拉大,至清代,三殿成为三个各自独立的建筑物体[19]。这样一来,可以防止大火延烧,而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便成为自然的隔火道。

    除了三殿之外,故宫的其他建筑物也多以庭院为单位,庭院与庭院之间以院墙宫墙分隔,开成许多错落有致的夹道,为宫中的隔火道。

    其二,改善取暖方式,杜绝火源。这一点主要是指紫禁城内独特的取暖方式而言。紫禁城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群体,最易发生“火烧连营”的情况。因而清朝统治者不得不从各个方面加强对火灾的防范,在防火的管理上尤为严格,并在取暖方式上大力改进。据清代宫女回忆说:“宫里怕失火,不烧煤更不许烧劈柴,全部烧炭。宫殿建筑都是悬空的,像现在的楼房有地下室一样。冬天用铁制的辘轳车,将烧好了的炭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因而,宫内虽有数千间房子,却没有烟囱[20]。当时,宫中把这种房子称为“暖阁”,由于暖阁的灶口设在殿外的廊下,其上覆以盖子,又有专人管理,故而较为安全。对此,清康熙年间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神甫(原名RIPA)在其回忆录中也谈到了。他说:“这儿(北京)的炉子在室内不占地方,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