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时报:盟军诺曼底登
安东尼奥尼拍《中国》:
揭秘新中国电影第一个吻
新中国的红色颂歌 ——
中国的音乐家和管弦乐的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新中国经济第一战:意义
毛泽东拒批斯大林:莫斯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
2000年前中国人洁齿法:
最新热门    
 
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

时间:2007-3-10 10:56:40  来源:不详
与人口稀少相伴随的另一个特征是田地抛荒。如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川省耕地只有1万余顷。此数字虽不准确,然而与雍正间清丈前同类数字相较,只居8%;[3] 与明代后期数字相较,只居4%。[4] 从各县计,最多者千余顷,一般多不过二三百顷,大量州县仅有数顷或数十顷。[5]

与田地抛荒紧密关联的,是开垦只及平畴,[6] “高坡大麓,悉皆荒弃”;或占而不耕,[7] “名熟实荒”;[8] 甚至雍正、乾隆之交,成都沃野之外,“有休一岁或休二岁或三岁更耕之者”;[9] 或“以地力易尽”、“有弃熟田别垦者”;[10] 相应的是“地价至贱”,“有以鸡一头、布一匹而买田数十亩者,有圹田不耕无人佃种,而馈赠他人者”。[11] 这些状况共同交织出一幅田土不能尽耕的生产景象。

以上几点可合称为“土旷人稀”。一个农业社会,在人口较少,而主要的生产资料耕地相对较多的情况下,需求是不难满足的,所谓“人数至简,供过于求”,[12] 描述的即是这种状况。另一方面,在王朝鼎革、战乱饥疫交相为祸之际,往往产生严重的供求失衡,致使生产不敷所需;但一时需求的下降程度,往往要比供给方面为大。因此,随着一个较为短暂的“供不应求”时期之后,便会出现一个“供过于求”的阶段。供求之间的这种关系,或简称之为“需求不足”,是“不发展地区”经济的又一大特征,也可以说是贯穿其各个特征之内的核心特征。

在这种状况之下,“地不尽利”的现象相当严重。这是此类地区的又一特征。它与前述“田地抛荒”紧密相关,因为大量土地荒弃,已耕地亩自然无须精耕。这两者也可以视作侧重点的不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表现:

(1) 用工不力:“向因谷贱伤农,不甚力于南亩”;[13] “疏于耕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