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关于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点
龚澎:中共第一位新闻发
1980年中美关于台湾问题
关于陈独秀“教授嫖娼案
蒋纬国口述:我来解答关
于光远回忆:关于社会主
金桂华揭外交部发言人艺
改革开放以来 关于百姓
关于战后美国对中国近世
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明
最新热门    
 
关于发言纪要引起的一些意见

时间:2007-3-10 10:59:06  来源:不详
躇之后,西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终于承认义和团为合法,使群众斗争的锋芒集中到帝国主义的身上去。它这样做是为了保全自己而被迫采取的权宜之计。义和团被宣布为义民以后,北京城内王公贵族的宅院里,纷纷设立神坛,附近州县和其他一些地方,也有扯起“奉旨团练”,“奉旨义和神团”等旗号的。对这中间的一些人来讲,“奉旨造反”说是有道理的,但他们毕竟是少数。对于长期与帝国主义者和清军进行斗争的其他广大群众来讲,这样说显然是不对的。 

  第二点,“奉旨造反”与义和团革命性是否相容的问题。义和团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存在许多愚昧落后的东西,这是客观事实。用历史眼光看也是容易理解的。象戚本禹那样,故意拔高,把不值得肯定的东西大加吹捧,那是别有用心。但是如何看待群众运动中那些不健康的甚至不堪入目的现象呢?群众当然有一定责任,但应该谴责的,首先是反动统治阶级。劳苦群众处于社会底层,没有文化,平时备受剥削压迫,辗转吟呻于反动派的重压之下。当压在身上的千钧重负暂时失效时,他们有可能做出暴烈行动来,如马克思所说的成为一种“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义和团入京前,这种暴烈行动相对说来是少的,进城以后,恶性发作起来,这同当时加入义和团的成份鱼龙混杂,沙石俱下有关,同他们极力利用迷信落后,煽动排外情绪密切有关。 

  关于义和团的愚昧落后,八十年来特别在第一阶段,讲得够多了。但是把它们说得那么集中、突出、强烈和系统化,归之为“封建蒙昧主义”,解放后几乎还没有看到过。你的文章跟过去不同的是,还用了一些科学术语,如新的生产方式等,使之更具有理论色彩,这样也就更引人注目了。当然“封建蒙昧主义”的内容是什么,文章写得还不够明确,有时把笼统排外与蒙昧主义并列,仿佛后者并不包括前者,这且不说。这里要指出的,此文为了加强效果,用了某些手法,尽管本人不同意“大肆渲染”的说法,但还是有事可证的。文章中引了范文澜、翦伯赞同志用过的材料和论点时,某些措词是不妥的,如说它们是中国人骨髓里的阿Q精神的表现,等于办丧事时而听人喊“恭喜”。可以不同意范老、翦老的说法,他们有错误也可以讨论批评,采取现在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又如运动中确有一阵改名风,但是把东江米巷改成切洋鸡鸣街,洋字改为“□”,清字改成“□”,只见于个别记载,没有第二人这样讲过和写过。义和团一般不识字,不会搞这种文字游戏,这显然出于个别封建文人之手,但文章却说成“义和团也发挥了我们民族在修辞学上的爱好”。这样讲也似乎是不严肃的。这些表现手法,究竟是不是在于“渲染”,引起读者感情上强烈的印象和共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