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_login}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明伟清末民初城市社会
郝晏荣近代化与近代中国
清代社会结构中绅士阶层
试析台湾各阶层对马关签
近代化与近代中国知识阶
近代化与近代中国知识阶
孙中山国民革命纲领的实
官员阶层是封建思想的主
我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官僚特权阶层苏联解体的
最新热门    
 
商贾阶层实业救国:短暂的黄金时代(图)

时间:2010-1-1 12:35:47  来源:深圳商报
这个比官场政治更自由的空间里展现了让人惊叹的才能,迅速成为各地的民众领袖。在他们的努力下,人们纠正了“士农工商”这种带有歧视性的社会分层,努力追求以“工农商学兵”为代表的全民平等与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迎来了中国商人第一个黄金时代,可惜的是,这个黄金时代来之不易,却又转瞬即逝。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实在是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十九世纪中叶,在中国农民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压力下,集权专制的满清王朝终于露出了破败之相。太平天国、捻军和两次鸦片战争使这个统治集团切实感受到了“内忧外患”,为了应对国内的“心腹之害”和国外的“肢体之患”,他们被迫采取了一系列以自救为目的的“新政”,也就是所谓“办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和一切只是为了死死保住政权,却不想从根本上进行文明更新、政治改革的“新政”一样,这场由官僚主导的“洋务运动”在三十多年后即宣告失败了。然而,它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却是不容否认的。尽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方法在本质上还是抱残守缺,但它毕竟隐讳地、部分地承认了西方文明的先进性。从结果上说,这场运动也确实催生了中国工业的萌芽: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左宗棠的甘肃织呢总局、福建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一大批工业实体相继产生,为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更具历史意义的是,为适应“办洋务”的需要,已经沿袭了数千年的人才培养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862年8月,同治帝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除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1867年同文馆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现代教育科目,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西式教育的引进使中国人开始摆脱蒙昧状态,他们总算能够睁开眼睛窥望遥远而新奇的世界了。

    遗憾的是,满清王朝这个皇家统治集团仍然是昏聩的,既没有看清世界,也不敢正视自己,权欲熏心,一心只想着关起门来继续骑在中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结果甲午一战,立即被打回原形,把大臣们“办洋务”三十多年来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家底赔了个精光。不到五年之后,又不顾国际行为准则,误判形势,横生事端,引得八国联军开进了北京城。在被迫支付巨额赔款之后,竟然靠四处举债度日了。

    在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边缘的时候,压倒满清这个病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经济因素:由于朝廷出尔反尔,突然要从地方收回铁路经营权而引发的“保路运动”,成了点燃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张謇:

    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


    经过晚清的变局,开启民智,富国强民成为这个民族重新奋起的必然选择。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知识精英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纷纷主动投身到政治、经济,以及思想观念的全面维新当中。中国的新型商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大约五十年后,毛泽东在回顾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时曾说,我国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张謇和卢作孚,一个曾是前清状元,一个曾是投身国民革命的热血青年,他们从不同的方向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也都有过骄人的业绩。结果张謇在七十三岁那年(1926)忧病而终,卢作孚在五十九岁那年(1952)自杀身亡。张謇的命运揭示了实业救国的艰苦卓绝,卢作孚之死则宣告了那个黄金时代的结束。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的标志性人物之一。1853年(清咸丰十三年),他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私塾,十六岁中秀才。1874年开始外出谋生,最初在江宁发审局,后来到浦口成了清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的幕僚,那时他就已经是誉满江南的才子了。1881年,在家里无所事事的袁世凯率领一伙小兄弟投奔吴长庆,张謇曾经作为老师教他习文,发现此子胸怀大志,终非辕下之驹,便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