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_login}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明伟清末民初城市社会
郝晏荣近代化与近代中国
清代社会结构中绅士阶层
试析台湾各阶层对马关签
近代化与近代中国知识阶
近代化与近代中国知识阶
孙中山国民革命纲领的实
官员阶层是封建思想的主
我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官僚特权阶层苏联解体的
最新热门    
 
商贾阶层实业救国:短暂的黄金时代(图)

时间:2010-1-1 12:35:47  来源:深圳商报
他在庆字营营务处谋了帮办的职务。

     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在此后的十年里,他主要掌教于各地书院。中法战争后,鉴于“国势日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影响下,张謇有了“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的思想。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惨败。张謇目睹国事日非,满朝官僚不足为谋。于是,这个新科状元毅然决定放弃仕进,另走兴办教育和实业的新路,“以为士在今日是,固宜如此。”

     1895年初,张謇受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在通州海门地区主办团练。同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除割让台湾、辽东外还有允许日本人在内地设厂的条文。为在外资输入前抢占先机,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张謇招商集股在通州创办纱厂。他把筹建中的纱厂取名“大生”,隐含了有救亡图存的寓意。

    从1896年9月开始规划厂基,到1899年5月纱厂建成,张謇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备尝艰辛。大生纱厂投产后,很快站稳了脚跟,经受住了洋货洋商的竞争,年年盈余。从1899年到1913年,大生纱厂净获利五百四十万两,发展成为拥有资本两百万两和纱锭六万七千枚的大厂,是“欧战以前华资纱厂中惟一成功的厂”。

    在大生纱厂取得成功之初,张謇就开始陆续兴办了一系列相关企业:为增加棉花来源,办通海垦牧公司;为解决棉籽出路,办广生油厂;为保证原料和产品运输,办上海大达外江轮步公司、天生港轮步公司;为维修和制造机械设备,办资生铁冶厂……他以纱厂为龙头发展多种产业,走上了集团化、规模化的现代企业经营之路。

    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知识分子,张謇兴办实业的理想是以实业兴教育,再以教育改进实业,从而实现全民族的振兴。他利用大生纱厂的部分盈余以及劝募所得,1902年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随后又办了女师、幼稚园、小学和中学。他还开办了十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和医校较为有名,后来将三校扩充为专科,1920年合并为南通大学。此外,由他倡议或资助的学校还有:复旦学院,吴淞商船学校,吴淞中国公学,龙门师范,扬州两淮小学、中学及师范,南京高等师范和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等。

    张謇是一个对当时中国的现状及文化传统有着深刻了解的思想者和改革者,他知道,仅仅依靠兴办实业和教育还不足以建立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毕竟学校对人的教育是有限的。所以,他又在通州创办了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盲哑学校、伶工剧社、剧场、公园和医院等等。

    状元张謇、实业家张謇、现代知识分子张謇,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别样风采。从士大夫到民族资本家,张謇对世界发展潮流,对国情、民情肯定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他成了立宪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但是,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的责任内阁,竟然还以满清皇族为主体,企图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族专制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他在失望之下愤而指责清政府“举措乖张”,使“全国为之解体”。

    辛亥革命后,张謇重新看到了实现民主政治的希望,转而拥护共和,并被推选为江苏省临时议会议长。到1915年8月,袁世凯要恢复帝制,张謇辞职南归,悻悻而去。他又一次对政治失望了。

    张謇回到南通后继续办他的实业、教育和地方自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张謇经营的那些企业因此获得了短暂的发展机会。可惜好景不长。自1920年开始各盐垦公司连续三年遭灾,加之军阀连年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对华经济压迫,导致民生凋敝,百业衰退,到1923年,就连一向盈利的大生纱厂也转为亏损。为挽救民族工业,张謇多次呼吁取消不平等条约,要求国际税法平等,停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这呼吁表达了全体人民的心声,但是,在我们这个国家,任何事情都不是以人民的意愿为转移的。到1925年7月,大生一、二两厂已经负债一千余万元。过了不久,上海、金城等四家银行联合到南通清查账目,正式接管大生旗下各厂。大约一年后,1926年8月24日,张謇被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