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位淑女,她的才艺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肯定,最近失去了一位秘密朋友,渴望得到任何阶层人士的保护。”这个广告最大的可能性是一位高级妓女来寻求“包养”。

本文摘自:《看历史》2011年6月刊,作者:栗月静,原题:《征婚三百年:寂寞之心的广告》
电影《非诚勿扰》让人们见识了征婚广告的魅力。把个人放在婚姻市场上公开“叫卖”并不是那么自然而然为人所接受的事,经过了三百年,才从英伦三岛来到东方的礼仪之邦。
美国流行歌手黛安娜·罗斯在歌中唱道,“不必急着去爱,你需要等待”。爱情不可强求也是很多文明中的古代智慧。
最先打破规则的是英国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男士。
1695年7月,伦敦财经双周刊《振兴农商纪要》推出了一项新的创造财富、并且永久改变两性关系的行业——征婚启事(lonely-heartsadvertisement,直译为寂寞之心的广告)。在阿拉伯[注: 阿拉伯,可指阿拉伯民族,也可指阿拉伯世界。阿拉伯民族起源于闪米特民族,血统上与犹太人相近。阿拉伯世界泛指阿拉伯民族居住的地区,阿拉伯国家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种马出售和鞋匠学徒招聘的广告中间,一则短小的资讯如此道来:“某男,30岁,家产富足,希望寻找一位家产不低于3000英镑的年轻女士。”读者们大多会惊讶于该男士的野心,因为当时的3000英镑,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万英镑。
英国女学者弗兰西斯卡·布曼的新书《脚踝漂亮者优先——征婚广告史》追溯了征婚广告从17世纪末[注: 李慧珍,分别在1997年1月在北京和1997年5月在日本出道的,她的成名歌曲是《在等待》。1993年,她获温州市“金融杯”和一等奖“龙港杯”金奖及浙江省通俗歌曲大赛金奖。]到现在的三百多年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求欢、爱情和婚姻的变迁。从消费主义到避孕措施的发明,从工业革命到同性恋的权利,征婚广告见证了三百年内人类社会的变迁。
婚姻是财产交易
历史上首例征婚启事,就算有人答复,也没有留下记录。但出版商约翰·霍顿却嗅出了其中的商机。寻找妻子的男人可以就此省却婚姻市场上那套繁琐又所费不赀的繁文缛节。局外人也可以在围观过程中享受围观的快乐。伴随着1690年大量移民融入伦敦和维多利亚[注: 维多利亚[巴西],维多利亚[加拿大],维多利亚[艺人],维多利亚[贝嫂]]时代商业和广告文化的繁荣而蓬勃发展。截至1710年,在英格兰注册的53家报纸中,每家都登了征婚广告:大多来自男士,大部分二十多岁,而且都在征友时设定财务状况。
1837年,居住在本斯托尔市的40岁的约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一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