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古代战争 >> 唐朝军事 >> 正文
蒙古铁骑的“绞肉机” 
铁 骑 坚 盾 ---- 步 兵
最新热门    
 
汉家铁骑远征西域定天山!记大唐帝国定高昌之战

时间:2009-10-17 17:07:16  来源:不详
城作战。避免了以往云梯伤亡大的缺点。而且还可以在里面了望城内地形和布防,作到了如指掌。同时,制造了多部重型抛石炮和重型车弩炮。

    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640年8月8日,大唐远征军对高昌城发起总攻。唐军了望员在高耸的巨型攻城塔顶俯瞰高昌城,城内布防一览无余,随后开始“按图索骥”的指挥唐军重型远程炮火轰击。唐军以数百尊重型抛石炮和重型车弩炮猛烈炮击城墙,巨大的箭镞和足有篮球大小的石弹裹挟着火焰遮天蔽日的飞向高昌城,迅速覆盖全城,城内立即燃起熊熊烈焰。后方,数万唐军骑兵军团用弓箭以齐射的方式,在不到4小时的时间就向小小的高昌城发射了数十万支火箭。密集的箭雨遮天蔽日的覆盖了全城,整座城市被笼罩在一片炼狱般恐怖的“火雨”之中,成为一片火海,浓烟滚滚,烈焰冲天!

    在远程火力的掩护下,侯君集命唐军骑兵则用皮囊、草袋装土填平了护城壕沟,随后步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通过攻城塔和云梯凳城墙,另一部分则架冲车直攻城门。这些先进武器是此前几代高昌人都没有听说过的,尤其是对唐军的重型远程火炮更是闻所未闻。攻城塔在牛和人力的牵拉下,推进到城墙边,随后放下吊桥门。唐军士兵不带头盔,甚至不穿甲胄,挥舞钢刀吼叫着冲上城墙。在猛烈攻击下,守军土崩瓦解,外城迅速被攻破。而此时,西突厥在可汗浮图城的数千驻军和后来的2000多所谓援军早已向唐军截击军团投降。在走投无路下,当天中午,在抵抗了仅仅一个上午后,高昌末代国君麹智盛向侯君集递交降书乞降。在降书中,他向唐朝大皇帝陛下虔诚谢罪,同时将所有责任都推给他那已经被吓死的老爸麴文泰。随后率满朝文物和全部王室成员,正式向大唐帝国投降,高昌王国灭亡。随后,侯君集派兵迅速四处出击,陆续平定高昌全境3郡5县22城。至此,西域东部领土正式回归中华故国,大唐取得平定高昌之战的全胜,大唐帝国正式打通进军西域、中亚的道路。

    高昌大捷的消息传回长安后,一片欢腾。但接下来,该如何处置高昌这片土地,则在朝廷内部引起争议。当初的主和派力主放弃高昌。在他们看来,既然人家也投降了,咱气也就出了,面子也有了。高昌地处蛮荒之地,民众皆“化外蛮夷”。如果将其纳入版图,势必会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很不划算。这遭到主战派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认为。首先,大唐绝对不能放弃自己的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回的每一寸土地。其次,高昌居民都是中原移民后裔,当地无论文化还是风俗几乎与内地中华无异,根本不是所谓“化外蛮夷”。而最重要,他们列举高昌重要的战略地位,表示绝不能放弃这一关乎大唐在西域主权生死安危的战略咽喉。唐太宗李世民完全站在主战派一边,他朝堂上严厉质问主和派:“汉可治西域,为何大唐不可?!”在他的亲自主持下,唐朝正式将高昌纳入版图,在当地设西州,在可汗浮图城(注:即今中国新疆吉木萨尔北)设庭州。后来,在此基础上,唐朝在在著名的交河城恢复了已经中断400之久的安西都护府,正式恢复了中国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主权管辖,并在此后继续西进,创造了空前辉煌的伟业:公元646年,唐灭薛延陀并相继降服铁勒、拔野古等部;公元657年,经过先后两代人的前赴后继,大唐帝国灭亡西亚最强大的西突厥汗国。至此,西域全境回归中华祖国,而且唐朝将中亚全部纳入版图。大唐帝西北疆域最北端跨越蒙古高原,进入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北海(注:今贝加尔湖)成为帝国内湖;东北到达今黑龙江口地区,并跨过日本海,拥有库叶岛;最西端濒临西海(注:今里海)东岸,咸海成为帝国的内湖;西南越过阿富汗进入今巴基斯坦境内,濒临波斯高原,最南端进入越南境内成为中国历史上在西部疆域最辽阔的朝代。

    发生在公元640年的大唐平定高昌之战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平定高昌之战是唐朝开国初期在西部距离最远、难度最大的一次大规模战略远征。平定高昌之战的胜利对唐朝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昌的平定使唐朝终于打开了通往西域纵深腹地的大门,这就为后来大唐一系列伟大的西方拓边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平定高昌也由此成为大唐进入、收复西域故土的关键性战役。灵云认为,大唐平定高昌之战的胜利绝非偶然。首先,唐军主帅侯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