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军史 >> 正文
战史今日3.12:王震将军
战史今日3.10:美国B-2
战史今日3.11:新中国第
战史今日3.7:第二次国
战史今日3.4:史迪威任中
战史今日3.1:日俄战争奉
战史今日3.2:B-50首次
战史今日3.3:德俄签订
战史今日2.27:空军首个
战史今日2.25:“重庆号
最新热门    
 
战史今日3.13:延安保卫战打响

时间:2010-3-13 10:22:26  来源:新华网

    1947年3月13日:延安保卫战打响

毛泽东撤离延安后转战陕北 资料图片

     延安保卫战和党中央撤离延安

    由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向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但是,战争开始仅八个月,人民解放军就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受到重创的国民党军不得不放弃全面进攻,改变战略,调集重兵,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妄图扭转败局。

    1947年2月,蒋介石飞抵西安,亲自部署进攻延安,决定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为主力,并率马鸿逵、马步芳、邓宝珊等部共34个旅25万余人,100余架飞机,由南、西、北三面对陕甘宁边区实施重点进攻。

    面对严峻的形势,1947年3月初,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研究击破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问题。毛泽东亲自制定了外线配合内线作战,保卫延安的计划。同时决定,必要时主动放弃延安。3月6日,毛泽东一面向各解放区通报陕北军情,一面急调外线部队靠近陕甘宁边区,电令王震率两个旅由晋绥西渡黄河,同时调守卫边区南线的新四旅、三五八旅从淳化、合水一线回延安。3月8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新市场举行万人大会,动员保卫边区、保卫延安。3月10日,保卫延安的部队集结完毕,彭德怀亲临前线部署。当时,陕甘宁野战集团军主力只有6个旅,兵力不足3万,与敌相比,众寡悬殊。面对危急形势,为掩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和群众转移,中央决定将兵力部署于延安以南地区,用运动防御战阻击敌人。

彭德怀在延安保卫战前作动员 资料图片

    主动放弃延安

    3月11日,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撤离后仅7小时,国民党军飞机即开始大规模轰炸延安。3月13日,国民党军南线集团组成左右两个兵团,分别由整编第一军军长董钊和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指挥,由宜川、洛川等地向延安发起大规模进攻,国民党军飞机对延安及附近地区再次实施轮番轰炸。胡宗南坐镇洛川,要求“三天占领延安”,彻底解决西北问题。

    从3月13日起,西北各野战集团军和地方武装在延安以南地区,依托既设阵地,对来犯之敌进行了坚决顽强的抵抗,为掩护中央机关和群众转移赢得了时间。3月12日凌晨,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叶剑英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撤离延安。14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停止播音,由预设在瓦窑堡的备用电台接替,继续广播。

    3月16日,为统一指挥边区部队,中央军委决定将陕甘宁边区所有野战集团军编组成西北野战兵团,下辖主力6个旅共2.6万余人,陕甘宁边区警一旅、警三旅、新编第十一旅和骑兵第六师共1.6万余人编为地方部队,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同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签署保卫延安作战命令,要求西北野战兵团“在防御作战中达到疲劳与消耗敌人后,即可集中五个旅以上打运动战,各个歼灭敌人,彻底粉碎敌人进攻”。

    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撤离延安前在驻地会见了刚刚率部从晋绥赶来的王震,并嘱咐彭德怀,一定要让部队把房子、院子都打扫干净。入暮时分,毛泽东、周恩来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居住十年的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程。

    在延安保卫战中,西北野战兵团经六天激战,以伤亡691人的较小代价,取得了毙敌5200余人的重大战果,迟滞、消耗了敌人,胜利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及群众转移的任务。3月19日,西北野战兵团主动放弃延安。当天,国民党军进占延安,“占领”了一座空城。

    60年前的荣光——记延安保卫战中的罗元发将军

 

1947年8月,蒋介石视察延安 资料图片

    我们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命令。16日,教导旅全旅官兵以营连为单位,与敌人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厮杀,坚守住阵地。16日下午,彭总给我打来电话说:“毛主席说你们打得很好,打得英勇顽强,给敌人很大的杀伤,掩护了中央和延安人民的转移。”毛主席的表扬,给全体指战员以巨大的鼓舞。详细》》

    军旅文艺:《保卫延安》虚实结合塑造彭德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