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6日公布最新考古发现,考古人员在沈阳下辖的康平、法库两县已发现旧石器地点14处,采集到1029件旧石器时代[注: 石器时代指人们以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时代,这时因为科技不发达,人们只可以石头制造简单的工具。而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对石器的研制也在不断改进。]石器。这一发现改变了“7200年前沈阳一带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而将沈阳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了2至3万年前。
沈阳市文物考古所考古一队队长付永平介绍,早在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康平发现了哺乳动物猛犸象和“四不像[注: 麋鹿-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属于鹿科,又名大卫神父鹿,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鹿的化石,且有人工磨凿的痕迹。2008年,在当地又发现了披毛犀化石,也有人工磨凿的痕迹。为了解和研究沈阳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状况,今年4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在康平、法库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工作,寻找旧石器时代人类在沈阳地区活动的确切证据。
据记者了解,在为期15天的野外调查中,辽宁、吉林两地的考古工作者在康平、法库两县发现旧石器地点14处,采集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1029件,包括石核、石片、石锤、石砧、石球、细石页、砍砸器、手镐、刮削器、雕刻器、钻器等。这些正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和证明。14处旧石器地点主要分布在辽河及其支流秀水河、利民河流域。
参与调查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旧石器时代考古专家陈全家认为,发现的旧石器地点都在高台地上,意味着在这里活动的人类距今2至3万年。他还说,新发现的石器分为三个类型,即大石片类型、小石片类型、细石页类型,类型齐全,就加工技术而言,有些是现代人打不出来的,特别是细石页加工技术,几乎达到石器加工技术的顶峰。该发现对沈阳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的旧石器研究、人类演化研究都有重大意义。
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辽宁省博物馆馆长姜念思认为,本次考古发现,为沈阳地区存在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了确凿有力的证据,填补了沈阳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将沈阳地区人类活动历史从新乐文化的7200年前提前到了2至3万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