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山东即墨北阡遗址第四次
山东烟台出土一罐两千年
山东大汶口遗址首现大片
山东烟台三十里堡又现汉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10号宫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
山东临淄出土罕见战国宫
山东梁山发现汉代画像石
山东章丘于家埠挖出汉代
山东烟台发现宋元时期1
最新热门    
 
山东五次发掘再现盐业遗址群 多为战国时代

时间:2013-07-14 13:42:10  来源:不详
物,多为盐业生产所用。此次勘探不仅对研究商周时期的制盐历史、流程、聚落特点、盐业运输具有实证价值,而且对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也大有裨益。


  经过多次的发掘考证,考古专家们都认为,杨家古窑址群不仅是滨州市和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目前发现较大的、保存较完整和最有价值的商周盐业遗址群,而且还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商周时期的一处独立的核心制盐区,其生产的食盐除供给齐国之外,主要是供给当时的商周王朝食用,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杨家古窑址带来的制盐疑问


  关于当时的制盐方式,专家经考察认为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人工制盐,就是从卤水井提取卤水,经沉淀池沉淀、蒸发池蒸发提高卤水浓度后,舀入灶室两侧的蓄水坑。灶室内,一人在火道旁烧火,两侧有人不断从蓄水坑里舀出卤水倒入盔形器,随着温度升高,卤水蒸发,再不断向盔形器内添加卤水,并不断地撇刮漂浮在盔形器内的硝碱、钙类,待盔形器内盐煮满后,打碎盔形器,再取出盐块。另一种则是海滩置皿晒盐的方式,首先要把烧制好的盔形器放置于沿海,舀入海水,利用风吹日晒进行蒸发浓缩,提高卤水的含盐量,日积月累自然结晶成盐。


  多数专家认为杨家盐业遗址主要使用人工煮盐的方式,因为根据发掘结果来看,在遗址西缘的徒骇河岸边暴露出了大批草拌泥烧土块、窑渣,并有南北排列的6、7座灶坑,有圆形或近似椭圆形两种。灶内壁直接在原生土上挖削而成,直径2.5米,壁呈青灰色,外呈火红色,有的内壁还抹有草拌泥层,经推断这些应该就是盐灶。同时盔形器本身一般是灰色的,而盐灶里出土的盔形器底部基本都是红色的,证明是经过火烧烤了。而在山东寿光等地区发现的同时期的盐业遗址也多是人工煮盐,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一结论。


  但是,沾化先民居住在沿海,也有大规模进行海滩置皿晒盐的先决条件;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南部盐场较早,北部盐场较晚,盐场存在由南向北(不断向海边靠近)逐渐迁移的过程。


  同时,有些专家也提出了其他观点,认为遗址发现的几个小盐灶,如果用来煮盐的话,效率是极低的。从遗迹来看,当时的设施并不具备大规模煮盐的条件,也可能从事的是盐化工制造。


  如今对于制盐方式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当时人工煮盐为主,“晒盐”工艺在当时还不成熟,有可能是一种辅助提高卤水盐浓度的方式。目前有关制盐工艺的很多细节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古代盐产之富,莫盛于山东”


  曾仰丰在《中国盐政史》中写道:“论者谓古代盐产之富,莫盛于山东;盐法之兴,莫先于山东,其信然欤。”山东由于靠近沿海,而气候又极为适宜,有丰富的盐业资源,春秋时管仲为发展齐国实力,也曾对齐桓公[注: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进言:“阴王之国有三,而齐与在焉。……楚有汝汉之黄金,而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阴王之国也。”从潍坊、滨州等地不断发现的盐业遗址即可证明山东当时发达的制盐业。


  在山东地区发现的盐业遗址,主要属于商周时期,总数多达上千处,大致分布在距现在海岸线10到30公里的范围之内,多在渤海湾沿线聚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