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揭秘:中国古代唯一女状
家谱证实:孔令辉为孔子
孔子家谱第5次续修 录入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
孔子77代长孙 首位“奉
孔家后人力挺孔子会武术
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
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辞
孔德成病逝 大陆南宗奉
易中天:孔子是20世纪最
最新热门    
 
孔子仁学的话语结构——孔子仁学思想新探(一)

时间:2009-4-6 21:17:27  来源:不详
;形于外谓之“克己”、“爱人”,乃忠恕之道,或曰“尽己、推己及人之行”。

2、孔子的仁学预设

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职分。“人”在社会中,或为人父、母, 或为人子、女; 或为人君, 或为人臣、或为国人,各有所当止之处。“为人君, 止于仁;为人臣, 止于敬;为人子, 止于孝;为人父, 止于慈;与国人交, 止于信。”[16]孔子论《诗·小雅·绵蛮》“缗蛮黄鸟,止于丘隅”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人若不知所当止之处,则“不如鸟”矣。

社会的“人”,是社会群体的一份子,这“一份子”属于“一家”, 这“一份子”与“一家”属于“一邦(国)”, 这“一份子”、“一家”与“一邦(国)”属于“天下”。因此,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份子”的“人”在社会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行为是否正确,与他者(亲、朋、友好)的关系是否正常,社会群体对自己的评价是好还是坏。

社会的“人”也有“自己”,“自己”又称之为“己”。“己”(我)与“人”相对, “人”即“他者”。在“一家”(包括家族)、“一邦”(国)之中,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他者”称之为“亲”,除此之外的“他者”称之为“人”。孔子认为在社会群体中, 群体利益高于一切,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爱护“他者”,尊重“他者”的利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14]“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16]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社会、关心天下,这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份子”的“人”的基本特质。古人之为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6]所谓“明德”,乃人得之于天(大自然)而应对万事万物的理据。人为什么能心灵聪慧(虚灵不昧)?就是因为掌握了众多的理据并用来应对万事万物(“明明德”)。所谓“亲民”,朱熹注曰:“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人”不仅要学习那些得之于天(大自然)而应万事的理据,还要推以及人, 参与社会,关心天下,以尽天理之极,不能有丝毫的私欲。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只是“社会群体”的一员, 是能与天、地并而为三极的大写的“人”,而不是脱离“社会群体”的个体。一个“人”要想生存、要想有所作为,绝对不能脱离“社会群体”,只有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做一个人。

什么是“天命”?《礼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朱熹注曰:“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