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甲午战争日军口号:协助
胡汉民其人
平民·邮票·皇冠
胡汉民关于友人易白沙逝
最新热门    
 
朱汉民·〖理学的《论语》诠释与圣人之道的重建〗

时间:2010-6-29 11:13:59  来源:不详
nbsp;   中国古代的经典诠释体现出“以经解经”的传统特色,这种方法在现代诠释学中被称之为“跨文本诠释”。玄学家注释的《论语》总以《老子》、《庄子》去注释《论语》,使儒家的圣人理想体现出“自然”、“无为”、“逍遥”的道家色彩,并最终将儒家的政治伦常之用归之于道家的自然无为之体。理学的圣人之道要建构成为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有体有用之学,当然他们也必须通过“以经解经”的诠释方法,才可能为儒家名教确立形上之本体。但是,他们不能象玄学家那样从道家经典中引入以无为体的宇宙本体论,他们必须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这种学术资源。宋儒所能找到的学术资源就是儒家经典文献中的《中庸》、《大学》、《孟子》以及《周易》,因为这些早期儒家典籍中拥有不少《论语》中少谈的“性与天道”的学术资源。
    本来,《论语》所记载的孔子多关心人事,对于现实社会中的礼乐、政教、人情均十分关注,而孔门弟子则很难听到他对性与天道的议论,理学恰恰是在“性与天道”的形上思想方面建构了一个庞大体系,程朱理学将其解释为“盖圣门教不躐等,子贡至是始得闻之,而叹其美也。” 所以,他们在注疏《论语》时,从孔子的言行中引伸出了许多有关性(包括心、情等)与天道(包括天命、天理、太极等)的形上思想,从而建构了一种理学化的圣人之道。从现代诠释学的角度看,这种“圣人之道”显然是来之于理学家的“先见”。当然,这一“先见”的来源十分复杂,包括从先秦到两宋的多种思想学术流派及其交汇,但是,构成此“先见”的主体内容仍是以思孟学派为主体的儒家典籍如《大学》、《孟子》、《中庸》等,这个从儒家内部衍生出来的学派大大拓展了孔子语焉不详的性与天道的思想,对儒学的形上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宋儒在诠释《论语》时,首先就是以思孟学派的“先见”去理解孔子,从而坚信孔门弟子“闻夫子之至论而叹美之言也”,此“至论”即是孔子“性与天道”之论。
    孔子极少说“性”,更没有从形上意义讲性。但是,朱熹在注释《论语》的第一篇之第一章时,就大讲“性”,并且赋予了人性以多重哲学意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朱熹注: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
    汉以来各注家多从礼教方面来解释孔子这段话。当然,魏晋玄学也谈到“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