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郭齐勇·〖墨儒两家“孝
郭齐勇·〖近五年来中国
郭齐勇 ·〖先秦儒学关
郭齐家 ·〖弘扬中华文
最新热门    
 
郭齐勇·〖墨儒两家“孝”、“丧”与“爱”的区别与争论〗

时间:2013-03-21 21:57:39  来源:不详
性、实践性,又更为重视其中内蕴的人文价值与道德理性的普遍性。仁爱是普遍的,仁爱的实行与推广是具体的普遍。儒墨两家都务实,都重功利、效果,相对而言,墨家更为务实,而儒家更重长久的人文价值,没有局限于功利论与效果论。儒家坚持德性论,不因实务功利而偏离絜矩之道。“爱有差等”不废仁爱之普遍性,反而更能证成之。另一方面,墨家的批判并非毫无价值与意义,墨家警惕孝亲、丧礼的变味,儒家的“三年之丧”的主张及其制度化确实造成很多弊病,造成真情的旁落与社会财物的浪费;墨家批判社会不公及爱的不周遍是有道理的,也是有其理想的;墨家对于儒家及其流俗流弊的批判,对于完善儒家学说适成一种补充。
 
参考文献:
古籍:《墨子》、《论语》、《孟子》、《荀子》、《淮南子》、《礼记》。
谭戒甫编著:《墨经分类译注》,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华书局,1981年。
姜宝昌:《墨经训释》,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
谭家健:《墨子研究》,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
薛柏成:《墨家思想新探》,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林素英:《丧服制度的文化意义:以<仪礼?丧服>为讨论中心》,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倪德卫著;[美]万白安编;周炽成译:《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刘述先:《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
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贺麟:《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原载《哲学研究》2010年第1期)
 


--------------------------------------------------------------------------------

[1] 《墨子?尚贤中第九》,孙诒让[注: 孙诒让,又名德涵,字仲容,浙江瑞安人,对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成就。为浙南近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地方启蒙运动和刷新乡土社会风气起着巨大作用。]著《墨子间诂》,《诸子集成》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P.32,下引《墨子》只注篇名与本书页码。
[2] 《墨子?非命下第三十七》,P.172。
[3] 《墨子?兼爱上第十四》,P.62。
[4] 《墨子?兼爱上第十四》,P.63。
[5] 《墨子?兼爱上第十四》,P.63。
[6] 《墨子?兼爱中第十五》,P.64-65。
[7] 《墨子?兼爱下第十六》,P.78。
[8] 《墨子?亲士第一》,P.3。
[9] 《墨子?兼爱下第十六》,P.78。
[10] 《墨子?经上第四十》,13条,P.192。
[11] 《墨子?经说上第四十二》,13条,P.204。
[12] 《墨子?经上第四十》,8条,P.191。
[13] 《墨子?经说上第四十二》,8条,P.203。
[14] 《墨子?大取第四十四》,P

 << 上一页  [11] [12] [1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