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中华李氏大宗祠在老子故
世界李氏宗亲代表齐聚老
老子故里-----鹿邑简介
中华李氏大宗祠在老子故
老子故里、河南鹿邑
中国老子文化基金获赠榜
鹿邑:五千人诵读《道德
鹿邑:五千学子老子庙会
五千人诵读《道德经》添
甘肃成立研究会挖掘甘肃
最新热门    
 
老子的“道德观”

时间:2011-04-26 16:31:56  来源:不详

时间: 2011-4-14 9:09:00   新疆日报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注: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早于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出现的老子,在他的心里和哲学里,道和德,虽然首次合成了“道德”这个词,并有了《道德经》这本书,但实际上,它们是不一样的两种东西——“道”是天道,是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的自然规律;“德”,是仁德,人间的道德礼义。

  老子认为:“道”和“德”两者各有其意,却能相合相融。打个比喻,好比两个君子朋友,和而不同。《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写道:“故从事[注: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congshi]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从道得道,从德得德。

  老子的道德观与孔子的道德观有明显差异。

  老子先敬天道,后重仁德,认为符合无为天道的“德”才是大德,是真正的德,而违反天道之无为精神的“德”,是小德,甚至是假德。

  而在重知识学问、守人间道德礼义的孔子那里,天道是没有的,人间只有“德”。德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于社会秩序[注: 社会秩序正文  表示社会有序状态或动态平衡的社会学范畴。   中外思想家很早就注意社会秩序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治”,]的方方面面[注: 语出:孙中山 《民权主义》第五讲:“自己一方面要做驾驶的汽车夫,又一方面要做修理的机器匠,那是很麻烦的,是很难得方方面面都做好的。],与天道规律无关,所以,他的道德就是凡间道德。孔子及其追随者的凡间道德就是:仁、义、礼、智、信。

  上面那一段引自老子《道德经》的话里说:品德高尚的人,不固守形式上的德不放,所以有德;而品德低下的人,死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没有德。高品德的人顺其自然去做事,从不去想为着什么去做。低品德的人没有什么作为,却想着为了什么目的去做事。大仁爱的人有所作为,却不想达到什么个人目的。最重义的人有所行动,但却是想着怎样才能有所作为;最重礼的人,老想着一切为了符合某种礼法,结果没有人理睬他,他只好扬起手臂,吆喝着让人们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