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2012首届老子文化天津论
2012年老子生日庙会开始
2012中国鹿邑老子庙会将
2012年老子庙会公告
宋河老子国学教育基金会
老子文化基金20亿投资信
2011首届“润德•
道教女方丈接收逾200名
2011年安徽高考试题把鹿
2011“河南省老君山文化
最新热门    
 
“2012·首届老子文化天津论坛”综述

时间:2012-7-6 23:23:58  来源:不详
环境与文化氛围。河南作为中原腹地,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老子无疑是其中最醒目的“文化名片”之一。

丰富的人性化管理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注: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董京泉认为,老子哲学中具有丰富的人性化管理的智慧,这主要表现在他关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及关于“人性”的论述之中。如果说《老子》中也有一些管理思想,那么它不是具体的管理知识,而是管理哲学、管理的大智慧,也是管理实践的灵魂之所在。“无为而治”及“辅万物之自然”是老子管理哲学或管理智慧的核心,也是领导和管理的最高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陈静认为,自然和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自然和无为提示了什么?简而言之,提示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保持良性关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相互依赖,无管理者就无所谓被管理者。但是,就保持二者的良好关系而言,自然和无为这一对密切相关的观念所针对的对象却是不同的,自然是针对被管理者而言的:“百姓皆谓我自然”;而无为是针对管理者而言的:“我无为而民自富。”因此,被管理者需要自然,而管理者应当无为,因为管理者的“无为”是被管理者得以“自然”的前提。自然和无为是一对古老的观念,但是直到今天它们仍然具有意义。如何领会它们的启示并应用于现代的管理,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田文军认为,如果就《老子》书中的内容而言,其“无为”“不争”“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等思想观念都可以转换成具体的企业管理方式。我们应当在不同的视域中全面地总结和发掘道家学说的现代价值,既使这样的总结与发掘服务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使这样的总结与发掘服务于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特别是在现代企业管理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道家学说的实际功能,展现道家学说的现代价值。

研究老子不能“误解”和“错断”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白奚认为,对于老子的不争,历来存在着很深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事实上,老子从来没有说过“以不争为争”。在老子那里,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老子崇尚“不争之德”,把不争视为一种美德。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把这个“胜”字理解为“战胜”或克敌制胜的“克”,把“柔弱胜刚强”等同于“以柔克刚”。其实,“柔弱胜刚强”的“胜”字在这里是“优于”“胜过”的意思,而不是“战胜”“克服”的意思。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仲宇认为,按老子的思想,祸福的转化有其“极”,即今天所说的矛盾转化的关节点,但不易找,所以说“孰知其极”。有的研究者不知其究竟,便下断语说他有循环论,是错断。其实老子的孰知一说是对人们的敬告,要人们关注转化的那一个极点,掌握时机,正确处理。这是任何一个经营者都必须十分认真学习和运用的。

“柔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