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
毛主席周总理邀请他回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各地纷纷筹建国营的京剧团,有不少剧团都把目光瞄准了困居香港的马连良。
就在此时,台湾也派人到香港来“争
取”马连良。这个“全权代表”,正是马连良的二女儿马静敏。台湾方面许诺马连良来台后,将稳坐“国剧宗师”的第一把交椅,“给他国宝级的待遇。”
几年前的一场官司,已经让马连良彻底看清了国民党对待艺人的态度,马连良从内心深处恐惧与国民党当局接触。
马连良最想去的地方,还是自己的故乡北京。可是,上海、天津、台湾都接连向马连良抛出了橄榄枝,唯独北京没有一点消息。
1950年秋天,马连良收到一封北京的来信。三女儿马力在信中说,毛主席、周总理邀请他回来。“因为那时候时局还不太稳定,给香港的信也不敢写太多东西,我只是告诉父亲,毛主席、周总理都问起他,请他赶快回来,过去的问题不会追究的。”马力说。
就是这寥寥几句,已经让马连良感动莫名了。“我父亲后来总爱念叨,说共产党才真正把艺人当人看啊。”马连良的六子马崇延说。
但是,在香港听到的关于共产党的诸多流言,让马连良还是不能对大陆完全信任。“我父亲知道自己有三大问题:第一是政治问题,他一直戴着‘汉奸’的帽子;第二是经济问题,他在香港有一大笔债务;第三就是嗜好问题,他多年抽鸦片,一时很难戒掉。”马崇延说。
派儿子马崇仁“打前站”
1950年冬天,长子马崇仁肩负父亲的重托辗转回到了大陆。他首先找到了父亲的老朋友、当时已经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的梅兰芳,把马连良的种种顾虑说了出来,想请梅兰芳帮着拿个主意。“结果梅先生告诉我,他已经给我父亲写过信了,首长们都欢迎我父亲回来。”马崇仁说,“他还告诉我,主管我们北京戏剧口的政府机关在东城霞公府,应该去找他们谈谈。”
马崇仁来到了北京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处,主管戏剧的领导的反应却很冷淡,“马先生回来,欢迎啊,不过据说马连良和李万春以前对待同仁都不太宽厚。”
京剧界里,马连良对于合作者的要求确实是最严格的。他常常对配角说,扶风社的戏“六分靠我,四分靠你们”。他不惜重金请最好的演员为自己配戏,扶风社里一个小小的龙套上台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