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孔子诛少正卯是专制理念
历史趣谈:孔子的夫人是
历代《孔子家语》研究述
孔子问答镜(唐朝)
孔子的《论语》的主要思
真实孔子长啥样?身高1
真实孔子长什么样? 身高
代表和平的孔子像(美国
白玉雕孔子像(清)金托
孔子画像
最新热门    
 
论孔子鬼神观的人文意义(图)

时间:2009-11-7 11:01:5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义上的伦理行为。正如《中庸》所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最后,借助于对鬼神的祭祀,将对神灵的崇拜推扩为对文明创造者的敬仰。孔子所处的时代,由于周王朝实力和威望的衰退以及周边诸侯国的兴盛,使得过去被垄断的思想文化权力逐渐分散。随着百家争鸣的兴起,思想者们开始运用理性审视礼仪制度自身存在的价值及其合理性依据。孔子关注的不是祭祀形式,而是祭祀的人文意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也就是说,祭祀祖先的时候,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的时候,好像神真在那里。如果自己不参加祭祀而让他人代之,则等于没祭。这充分地体现了孔子不欺人、也不自欺的理性精神。在此基础上,孔子进而把对神灵的祭祀推扩为对文明创造者的敬仰:“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乡党》)这里的“祭”,是“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朱熹:《四书集注·论语》)是“祭最初发明饮食的人”。(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04页)以上论述表明,孔子把鬼神从传统宗教意义上的神秘力量转变为已逝的祖先,进而通过对祖先的祭祀扩大孝道、仁心,以达至对人的伦理责任的确认和社会伦理秩序的维护,最后又把祭祀之对象推扩到现实生活中文明的创造者,充分彰显了其鬼神观的人文意义。

    在孔子那里,通过化宗教意义上的鬼神为人文意义上的鬼神,鬼神之内涵与功效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已经不徒有宗教迷信色彩和世俗功利意图,而主要是成为孔子实践其政治主张和道德理想的手段。楚简《鲁邦大旱》篇记载的孔子与鲁哀公的答对颇能说明这一事实。“鲁邦大旱,哀公谓孔子:‘子不为我图之?’。子曰:‘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唯正刑与德。’哀公曰:‘庶民以我不知以说之事鬼也,若之何哉?’子曰:‘正刑与德以事上天,鬼神感之,大旱必止矣。’”在孔子看来,国家出现旱灾,是国君在政治上“失诸刑与德”所致,因此,当务之急是“正刑与德”。但这种方法与当时普遍认同的祭祀鬼神的方法迥然不同,这就使得哀公心存疑虑,于是,孔子便顺应当时的国情民情,因势利导,以退为进,把“正刑与德”与“鬼神感之”结合起来。可见,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不反对鬼神并借助于鬼神去唤醒未觉悟的民众,是在宗教文化浓郁的古代社会实现其政治主张、道德理想的一种方法和途径。正如刘向在《说苑》中所言:“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这段话不仅表征了孔子既不明确肯定也不明确否定鬼神存在的真实想法,而且也进一步彰显了其鬼神观所蕴涵的浓郁的人文精神。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