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明清以来中国历史上的黑
明清易代:一个平民的实
宁波明清海防遗存正消失
文物工作者:静夜思非李
17座明清古桥横跨松源河
乾隆亲题御碑 72条弄堂
北京未解谜团:明清城墙
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
晚明清初的名节思潮
儒家家族主义伦理对明清
最新热门    
 
明清商帮:专制的阴影下没有光明(图)

时间:2009-12-4 10:29:10  来源:深圳商报
地说,它最初的根由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实施的“开中制”。

    朱元璋击败蒙元建立明王朝后,仍然视北方游牧民族为最大威胁,遂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称为九边或九镇。这个东起辽东镇海滨,西至甘肃镇嘉峪关,管辖边墙全长5274公里的巨型防御体系,除发生紧急军情从内地调动援军外,平时驻军即达80多万。其中驻军最密集的是“内迫京畿,外控夷狄”的九边之首大同一带。大同镇边墙323公里,驻守马步官兵13.5万多人,配马、骡、驴5万余匹。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此漫长的边防体系,如此庞大的驻军规模,给明政府带来了巨大的供给困难。据《大明会典》记载,仅大同镇就需屯粮51万余石,草16.9万余束,秋青草176万束,此外还需要大量棉花、布匹等消费品。为了运送这些物资,明政府不仅要抽调大批官军,还要征调许多民夫,总之,每年花在驻守长城上的银子就达上千万两,让中央财政不堪重负。

 

    为解决边镇军事消费与供给的矛盾,明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其中对晋商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开中制。开中制是在历代食盐实行国家专卖的基础上,明政府为解决边饷问题而找到的一举多得之策:省钱、省时、省力。然而,它的初衷既不是富民,也不是富商。

    简单地说,开中制就是让商人们向各边镇的边仓纳粮,以此换取贩卖官盐的执照(盐引、引目),这就是所谓“纳粮中盐”。

    一切由国家专卖的商品都是暴利产品。盐和粮食一样,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盐和粮食又不一样,它不是任何一片土地都能出产的特殊物品。因此,它就成了官方可以垄断,进而讹诈百姓,牟取暴利的专卖品。中国并不是一个缺少盐资源的国家,它的价值或者说暴利主要来自官方的垄断。

    开中制最初实行于山西大同镇。《明太祖实录》卷五三记载,1370年(洪武三年),山西行省官员向朝廷建言:“大同粮储,自陵县(今山东德州)运至太和岭(山西朔州马邑),路远费烦,清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二百斤)。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交之,如此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次年制定全国中盐例,实行了开中制。

    “纳粮中盐”主要集中在九边,大同镇又是首先实行这一制度和纳粮数额最多的边镇,使山西商人近水楼台,捷足先登。随着开中制向多元化延伸,除纳粮外,还出现了纳棉、纳布、纳马、纳铁中盐等方式,山西商帮不仅靠多种经营垄断了北方的军需贸易,其势力范围亦向两淮、河东等全国所有的盐产地扩张,达到了所谓“贸迁四方”的全国性影响。

    到了明朝中期,盐业政策由“开中制”向“折色制”转化。所谓“折色制”,即盐商不必再运送粮食等物资到指定的边境地区以领盐引,而是直接用银子来换取盐引。

    “开中制”成就了山西商帮,“折色制”则促进了徽州商帮的兴起。说到底,引起当代中国人无限遐想,无限向往的明清两大商帮,其实都是靠官商勾结起家的盐贩子。

    实行开中制时,要送粮食等物资到边境才能换取盐引,而徽州偏居一隅,地处大山深处,对外交通不便,又因地狭人稠,自古粮食不能自给,与晋商相比,他们显然不占“地利”。实行折色制后,徽商在内地就可以花钱买到盐引。从弘治到万历年间,徽州盐商成群结队地赶赴当时全国最大的盐场——仪征、扬州和淮安等地,徽州盐商的经营,一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商贾依附于官府“巧取”官府对一切平民“豪夺”

    自先秦到明清,大一统的专制政体越来越成熟,无论是商帮,还是商人,他们的成功与失败都与官府有直接的关系。当代学者吴思曾经用明成祖朱棣的一道圣旨说明中国式的官民关系,这里转录如下:“那军家每街市开张铺面,做买卖,官府要些物件,他怎么不肯买办?你部里行文书,着应天府知道:今后若有买办,但是开铺面之家,不分军民人家一体着他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