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中国古代纸币为何会在明
慎独:中国人遗失已久的
中国文字发展与无价宝《
情有独钟 新中国成立后
尘封档案:中国首颗原子
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的几
忆父亲陈云:只有稿费积
闲侃中国四大名醋(图)
中国历史上代价最昂贵的
中国史上七大未解谜案(
最新热门    
 
话说中国舞蹈(图)

时间:2009-12-18 10:55:31  来源:书摘
”的吴晓邦(1906—1995)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播火人。他早年留学日本,看了揭露社会罪恶的现代舞《群鬼》而改变志向——献身舞蹈,与鲁迅的“弃医从文”怀有同样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理想主义的思想光芒。他提出的“新舞蹈艺术”理念及“为人生的舞蹈”的艺术主张,倾其一生身体力行。在抗日烽火中创作表演《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以及怒问苍天的呐喊《饥火》,皆为经典之作。他在延安接受了革命洗礼,新中国建立后领军舞坛,并为舞蹈学高端教育奠基。

    沟通中西文化使者——戴爱莲(1916—2005)出生于特立尼达,在英国接受系统的舞蹈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回国,先后在香港、重庆义演——投身救亡运动。建国后,她是第一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北京舞蹈学院院长、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被国际舞坛称为“中国舞蹈第一夫人”,以其特殊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芭蕾跨越式发展和中西舞蹈文化交流。她说:“芭蕾是我的工作,中国民族舞蹈才是我的热爱”!她以极大的热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间采风——从上世纪40年代直至其80岁高龄,终生乐此不疲。她早年创作表演的《瑶人鼓舞》、《哑子背疯》、抗日时期风靡大后方的《边疆舞》及建国后创作的传世经典《荷花舞》、《飞天》无一不是深入继承民族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凸显东方审美特质。

    展翅翱翔的草原之子贾作光(1913—)提起他的名字,人们便想到奔腾的骏马和凌空的鸿雁,这不仅是其创作、表演的舞蹈形象,更是其跃动着的舞魂。他出身于沈阳郊区农民之家,15岁考入“满洲映画协会”开始习舞。1945年受吴晓邦的引领到内蒙古解放区参加革命。发生旷世之变的草原赋予他生活的激情,雄浑质朴的蒙族文化滋育着他的艺术性灵。他自称“呼德沁夫”(草原之子),长期深入牧区悉心采集民众中流传的舞蹈,予以提炼、升华,创作出大量精美的舞台艺术作品,为草原人民所喜闻乐见。其中《牧马》、《鄂尔多斯舞》、《海浪》等为传世经典。他是满族,却被内蒙人民称为“玛奈(我们的)贾作光”,是公认的“蒙族艺术舞蹈的奠基人”。

    新疆第一舞人——康巴尔汉,早年留学苏联,回到故土以其专业技能将散见于“歌舞海洋”——新疆各民族自然传衍的舞蹈升华为高超的舞台艺术。其舞风端庄而妩媚,被誉为“新疆梅兰芳”,建国后以极大的热忱致力于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此外,还有在南海之滨点燃新舞蹈艺术之火的梁伦等等。

    几位大师的出身、民族、人生经历各异,却怀有共同的爱国主义情怀——把自己的艺术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她(他)们接受的都是西方芭蕾、现代舞教育,却不囿于老师的窠臼,追求“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以独树一帜的舞风各领风骚。新中国成立后,他(她)们自觉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并以极大的热忱献身舞蹈教育,使相比于美术、音乐教育,起步较晚的舞蹈教育起点较高,大师们崇高的艺术信念和卓越成就,是百年舞蹈里程中的一座丰碑。

    正是基于上述的各种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文化政策:抢救遗产、深入生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等,得以在舞蹈领域迅速开花结果。虽然在发展历程中,不乏曲折与落差,但是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属性的中国舞蹈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风景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一个内涵宏大——包含着多层次的概念。西方学者较少将“民族、民间”舞相提并论。他们的“民族舞”(ETHNICDANCE)是人类学概念,意指为不同种群、部族所拥有的舞种;而“民间舞”(FOLKDANCE)则泛指与民俗相伴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基本上都被视为“下里巴人”——与舞台艺术不相干。至于牛津大词典称“民族舞”“N ATIO N AL DAN CE”,窃以为是宽泛的“民族”——具有国家意味的概念。如:波兰舞、西班牙舞、日本舞等等。中国是多民族大国,与“NATIONNALDANCE”相对应的应是“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语)中华民族舞蹈的整体概念。

    当代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包含:各个民族在民间流传着的“原生形态”舞蹈;以及艺术家根据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提炼加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