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1月11日:太平天国金田起
太平天国新贵李秀成:通
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太
太平天国在南京钟山的一
太平军的穴地攻城术:挖
1850林则徐之死对太平天
白齐文:“常胜军”首领
太平天国之魂:翼王石达
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的恩
太平天国史研究之我见
最新热门    
 
太平天国第一大财主胡以晄(图)

时间:2010-1-13 12:31:08  来源:网易
sp; 胡以晄的政治排名是忽高忽低的。

    李秀成在回忆中排列“首义者”,只列到秦日纲为止,而把胡以晄排除在外。考虑到他是胡以晄举荐提拔的,两人感情深厚,相反对秦日纲他一直比较瞧不上,认为没本事,因此这个排名应该符合事实,即最初胡以晄并非起义核心。

    洪秀全隐藏胡家,胡以晄率先变卖家产,加上指挥首战的功劳,让他地位急遽上升,到永安时期已坐稳了第八位。但由于战功匮乏,又挤不进政治核心,到了武昌,丞相由2变6,他的位置从第八退到第九(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排到他前面);癸好三年(1853)九月,秦日纲封顶天侯,不久扫北归德大捷消息传来,天王一口气封了6个侯爵(林凤祥靖胡侯、李开芳定胡侯、吉文元平胡侯、朱锡锟灭胡侯,追封黄益芸剿胡侯),仍是春官正丞相的胡以晄退到第13或第14——天王、5王、秦日纲、李开芳、林凤祥、吉文元、黄益芸、朱锡锟,和接替秦日纲天官正丞相职务的陈承镕,如果不算追认的黄益芸,胡为第13,但如果算上可能接替李开芳地官正丞相、但不知姓名的某人,胡则仍为14。

    庐州大捷让胡以晄扬眉吐气,先是通过封侯再次超越了陈承镕,接着通过封王,重新回到了久违的“老八”位置。虽然这个豫王他只当了3、4个月,但即使降职,他的“护天豫”也仍稳稳站在5王和秦日纲的顶天燕之下,其它侯爵、丞相之上,“第八位”就此巩固,甚至因为秦日纲一度被削职“为奴”,他还排了几天老七。

    但自始至终,胡以晄都是一个特殊的角色:在核心集团中,他是最边缘的一个;而在次核心骨干中,他又是离核心最近的一人。

    胡以晄的指挥能力似乎平庸,最大的胜仗庐州之战,上有名将石达开统筹,下有号称“飞将军”的老将曾天养帮衬,等石达开、曾天养分别内调天京和进军两湖,他就立即手忙脚乱。

    时人记载他一直体弱多病,经常闭门不出,也许这也妨碍了他在军事上的作为。

    但在政治上他却显得很有头脑。不论主政安徽还是坐镇江西,他的辖区总是治安良好,赋税平和,显得繁荣安定,也许这和他曾经是大财主不无关系。尽管有记载称,他攻克庐州后曾经放纵士兵报复3天才“封刀”,导致许多人自杀,但庐州破城是1854年1月15日四更,而胡以晄直到17日才进城,从其前后一贯表现看,这3天的“大索”似乎并不符合胡以晄的风格,可能是曾天养等前线将领所为。胡以晄进城后秋毫无犯,下令“愿意拜降就拜降,否则不强”,为政宽厚,这是当时反对太平天国的文人也不讳言的。

    胡以晄虽然政治上没有攀上更高峰,但他幸运病死在天京内讧前夕,太平天国的巅峰时刻,不可谓不是一大幸事;和冯云山一样,他的墓葬始终未被发现,在重视“入土为安”的中国,显然令人羡慕。

    更幸运的是,他病逝、安葬的临江,竟然是他的祖籍所在,可谓叶落归根,这份福气,连冯云山都望尘莫及。

    随胡以晄起义的,只有岳父一家、妻子朱氏,和个别本家亲戚,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在东王府当女官,并不与胡以晄同居(以至于某些清方文人臆测胡“不能人事”),她们很可能在天京事变中与东王府玉石俱焚。胡以晄封王后,洪秀全曾赐给他若干“王娘”,但他仅接受了一名安徽女子。他死后,独子胡万胜袭爵护天豫,己未九年后胡以晄恢复豫王封号,胡万胜成为幼豫王,在太平天国保留下的诏旨中,“万侄”或“万弟”(视发诏书的名义是天王还是幼天王)总是排在诸王的最后一位,和其他所有官职之前,一如胡以晄生前的位置。

    胡以晄死时44岁,他的年纪原本是首义8人中最大的,照理他的儿子岁数也不应太小,但胡万胜在整个太平天国历史上,似乎只是个在诏书上列名的人物。

    太平天国失败后,胡万胜下落不明。1937年抗战爆发,广西军进驻南京市郊,其中有一支部队的主官,是平南罗文村、胡以晄长兄胡以昭的后代,驻军期间,当地有胡姓自称胡以晄后裔,抱家谱认亲,惜战事很快逆转,天各一方,此事再无下文。从情理看,这个自称“太平军豫王后裔”的人很可能的确是胡以晄的后人,因为胡的事迹在当时晦涩不明,若非其人,如何知道平南罗文村胡家,是自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