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长寿是件利器——司马家
司马光坚决不相信李建成
晋武帝司马炎传位兄弟司
司马迁冷看刘邦惜项羽?
秦始皇不是暴君 司马迁
“罢黜百家”的“过程”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彪
司马德麟
史学绝唱的作者-司马迁
最新热门    
 
司马迁《史记》何以流传?家族不乏英雄豪杰(图)

时间:2010-1-22 10:40:51  来源:黄河新闻网
p; 司马迁担任太史令,正是在汉武帝全面反击匈奴的时代。

    司马迁塑像的目光凝视着北方。那里是朝廷与匈奴作战的方向,而他人生的惨痛遭遇,也是来自那场战争。

    司马迁编写《史记》的第五年,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被俘,皇帝刘彻大怒,认为李陵应该自杀。大臣们随声附和,交口诋毁李陵。刘彻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愤于人心的险恶,挺身辩护说:李陵以五千步兵,孤军深入沙漠,与匈奴八万骑兵对抗,转战数百里,血战八日,杀敌万余人,箭尽力竭,仍冒白刃反攻,部下毫无离心。自古名将,不过如此。他虽被俘,却曾力挫强敌,足以名垂天下。只因寡不敌众,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影射他的裙带亲戚、出击西域匈奴战败的主帅李广利,勃然大怒,立刻把司马迁投入监狱,处以宫刑。仅仅因为不同的言论,就该下此毒手吗?我们难以猜测刘彻的真实想法。

    后来的《三国志》里描写王肃的一段话,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王肃说,司马迁记录事件,既不美化好事,也不隐瞒坏事……汉武帝听说他写《史记》,就取来写孝景帝和写自己的两部本纪,结果没有看到期望的歌功颂德,勃然大怒,删去了这两部本纪。后来这两部本纪就只有目录没有内容。对司马迁处以宫刑,那是汉武帝心中有难言之隐,借李陵的事,给他点颜色看(“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汉朝的司法制度极其黑暗。即便是最高级官员,只要陷入司法的陷阱,都不能自保。例如削平七国之乱,拯救西汉王朝的救星,后来担任宰相的周亚夫,他的儿子购买了一些纸糊的刀枪作陪葬,预备父亲死后焚化。有人就告发周亚夫私藏武器叛乱,立刻被投进监狱。周亚夫向法官解释,那只是死人的用品。法官何尝不明白,但他们的任务不是追寻真相,而是执行命令,只好回答说:“你虽然没有在地上叛乱,但很明显,你将在地下叛乱。”周亚夫只能死。另一位大农令颜异,相当于农林部长,当皇帝刘彻发行一种专门向封国诈财勒索用的“鹿皮币”时,颜异只向外翻了一下嘴唇,立刻被投入监狱,法官判他犯了“腹诽”大罪,就是在肚子里诽谤朝廷。颜异也只能死。因此,周亚夫、颜异、司马迁等,任何人都救不了他们。那个时代,每年逮捕的囚犯,都达到十几万人,占到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一。也就是每一百人之中,就有一人因谋反罪关入大牢,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与此相比。

    司马迁忍受宫刑极为痛苦,几次都要自杀,但他终于没有选择死,他必须完成《史记》。韩城司马迁祠堂内的塑像长久地遥望着那刻骨铭心,李陵一去不返的方向。那是一段令司马迁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必须写入《史记》的历史。

    汉武帝没有下令毁掉这部他认为“诽谤”的书,他释放司马迁出狱担任中书令,或许期望司马迁能改写那些“诽谤”的内容。

    司马迁出狱后发奋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五十二万字的不朽名著《史记》,他似乎没有对汉武帝的不满作什么修改。那么,汉武帝只须一把火,就能让它灰飞烟灭。

    两代太史令的心血凝聚而成的《史记》,怎样才能万无一失,留传后世呢?为此,司马迁在《史记》的结尾留下一个巨大的悬念:“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这就是史学大家的智慧,即使京师的副本遭遇意外,还有藏之名山的正本留存。那么,这两个版本,后来又是怎样的结局呢?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逝世多年后,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官至宰相,终于把《史记》公诸于世。这就肯定地说明,最后通过杨郓之手公诸于世的,是“藏之名山”的《史记》正本。

    《三国志》里对《史记》的那段描写:王肃说到“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是说孝景本纪和孝武本纪只有目录没有内容。这就告诉我们,王肃看到的,是汉武帝删削过的《史记》副本。    &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