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长寿是件利器——司马家
司马光坚决不相信李建成
晋武帝司马炎传位兄弟司
司马迁冷看刘邦惜项羽?
秦始皇不是暴君 司马迁
“罢黜百家”的“过程”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彪
司马德麟
史学绝唱的作者-司马迁
最新热门    
 
司马迁《史记》何以流传?家族不乏英雄豪杰(图)

时间:2010-1-22 10:40:51  来源:黄河新闻网
bsp;

    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到底出自哪个版本呢?

    有人对此作了考证。张晏曰:“《武纪》,褚先生补作也。褚先生名少孙、汉博士也”。显然,《今上本纪》已佚,本篇开头六十字为后人所补。其下至篇末,是后人取《史记?封禅书》补充而成。

    我们现在去看当代版本的《史记》,8000多字的孝武本纪,除开头60字,居然与封禅书一字不差,司马迁不可能记载汉武帝一生只关注封禅,其他事一字不著,也不会照抄封禅书。因此,这个本纪不可能是司马迁的原作。难道它是汉武帝删削过的副本吗?再看“景帝本纪”,却没有这样的问题,看其写作风格,应该还是司马迁的原作。它的存在,可以排除现代版《史记》是副本的可能性,说明当代版本应该出自司马迁“藏之名山”的正本。至于没有“孝武本纪”,那只能看出《史记》长期被视为“谤书”,杨恽慑于当朝者讳而不能出示的苦衷。这是司马迁大智大慧却未能在外孙那里实现的历史遗憾。

    如此说来,三国时王肃所见应为《史记》“副在京师”之副本,当代版本应为《史记》“藏之名山”之正本。两个版本都曾传世。而封建社会印刷传媒业不发达,一般人看不到“谤书”正本,王肃也只得到副本。

    正是由于司马迁政治上的挫折和困境中的人生追求,才能有历史巨著《史记》,才能有那若干辆牛车才能运走的两个竹简版本,才能有《史记》流传至今。这是司马迁的智慧。否则,我们实在无法估量,失去《史记》将是何等巨大的文化损失。

    按《史记》记载,司马迁六世祖司马靳“葬于华池”。按此记载,人们在陕西韩城“北华池村”东北方向。能够找到司马靳墓。超过2000年的墓葬能够保留到今天,墓的主人一定声名显赫。在那危机四伏、充满诸侯战争的春秋战国时代,他又如何在生死存亡中建功立业呢?

    秦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夫司马错,与宰相张议同时,为秦国的崛起立过功勋。那正是这位墓主司马靳的祖父(司马迁八世祖)。


    当时有一个奇迹发生在中国的西部。位于西方蛮荒之地的秦国开始默默无闻,谁也没有看出这个落后贫穷的小国有什么前途。就这个最不引人注意的偏僻小国,在法家公孙鞅主持下变法成功,突然闯进了中原国际社会。各国惊慌失措,都没有想到自己也该变法图强,只寄希望于外交政策,有些国家主张联合起来抵抗,用武力把它制服。有些国家主张与它和解,以避免眼前的伤害。因此出现了“合纵”“连横”的不同战略。

    秦国宰相张仪首先采用连横战略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就使魏国把上郡15个县,包括少梁,就是今天的陕西韩城以南,一起献给秦国。

    司马靳的祖父司马错与连横派的领袖、秦相张仪在秦惠王面前有过一次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结果张仪败在滔滔雄辩、有理有力的司马错之下。司马迁把这个时期的一件小事,及时地写进了《史记》,这就是他祖坟所在的少梁改名夏阳,即今日韩城。

    这次争论的起因,是四川的巴蜀两国打仗。巴国人就是楚国宋玉所说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喜欢把棺材挂在山崖上、悬棺葬的那个巴人。巴蜀双方都派人向秦国请求支持。

    这时,秦国大夫司马错力主趁机吞灭巴蜀。但是张仪反对,主张对付中原的韩魏两国。司马错指出,兼并巴蜀,就能从四川顺长江而下攻占楚国,兼并天下。同时,巴蜀富饶的资源可以作为秦国南部的大本营,支撑秦国长期战争的物力财力。

    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战略,这是秦进军中原的开始。但是,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进攻巴蜀难于上青天。传说秦惠文王就想出一个骗局,来解决这段交通障碍。他赠给蜀国国王五个美女和五头便金之牛,就是能屙出黄金的牛。蜀国就派遣千人凿路,开出一条蜿蜒八百里的山道。尽管如此,也只有三头牛进了成都,有一头牛被脚下的悬崖峭壁吓坏了,钻到山洞里不肯出来,士兵抓着牛尾巴使劲拉,导致山石塌方,砸死很多人。这就是李白所说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川蜀的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