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走西口”:一条血泪与
踏上仕途舒抱负的孟子
严复仕途乖蹇之谜 吸鸦
最新热门    
 
血泪仕途:中国士人的理想与困境(图)

时间:2010-1-23 11:38:19  来源:深圳商报
地证明,士人所维护和标榜的“道统”,在皇权专制“政统”的步步进逼下一直在退却、沦落。而士人的地位日益卑贱,命运日益坎坷,最后连人格尊严也已丧失殆尽了。

    士大夫阶层在历史上的角色,不断地发生着蜕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即绅权与皇权的关系,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变化最大的特点是士大夫的节节败退和政治地位的日益低下。

    以吴晗先生的观点,士大夫即官僚阶层的政治地位在历史上的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先秦到唐代,第二个时期是从五代到宋朝,第三个时期是从元朝到明清。我们仅从君臣的礼节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宋以前,“三公坐而论道”,大臣们和皇上谈话,都是坐着说的。可到了宋朝,士大夫们就开始矮一截了,从宋太祖开始,在皇帝面前大臣们都无坐处,只有皇帝一个人坐着,三公群卿立而论道了。到了明清士大夫们更矮了一截,不但不许坐,连站着都不行了,得跪着奏事了,所以我们就看到七八十岁的老臣们齐刷刷地跪在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儿皇帝面前。当时的大官们,上朝时都会在衣服内缝一个特制的护膝,就是跪久了膝盖受不了。先由坐继而站后而跪,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变化,说明了绅权的不断衰落和皇权的节节提高。

    士人,一个曾经拥有理想,试图主导民族精神,规划历史走向,设计社会模式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兴起与衰落,他们的觉醒与迷茫,他们的快乐与痛苦……总之,他们的命运,最终决定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品格气质。而他们的喜怒哀乐,则是历代社会生活图景中最具典型性、最具代表意义的人生映像。

    士,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因此,关于“士”的起源与流变,许多历史学家都曾撰写专文讨论,其中广受推崇的大概要数顾颉刚先生的《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他以扎实的学术功底、笃实的治学风格,向我们清晰展示出了士人起源的历史轮廓: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


    《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序者射也。”儒家以孔子为宗主,今试就孔子家庭及其门弟子言之。……足见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

    顾颉刚先生首先通过解释“庠”、“序”、“学”、“校”的原始概念,以及古代士人所必修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证明他们的武士身份。随后又以孔子为例,引经据典,进一步考证孔氏一门及其弟子身上的武士特征。总之,上古的士,是文武兼备,合二为一的。然而:

    自孔子殁,门生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武事为急。……

    讲内心修养者,不能以其修养解决生计,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知识既丰,更加以无碍之辩才,则白衣立取公卿矣……宁越不务农,苏秦不务工商,而惟以读书为专业,揣摩为手腕,取尊荣为目标,有此等人出,其名曰“士”,与昔人同,其事在口舌,与昔人异,于是武士乃蜕化为文士!

    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不少。彼辈自成集团,不与文士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

    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政府之力日强,厌游侠之不驯难制,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东汉而后遂尔无闻。

    关于“士”的起源与流变,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侧重点。顾颉刚所说的“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反映的是士人职业定位的变化,同时也是士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变化。费孝通先生则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封建制度解体前后的士人进行了角色区分,其关注的则是士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