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上木场:盛京城的一大源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是
千年房事:形势比人强
曾国藩轶事:因天赋不高
荒唐事:中国史上十大不
寻访京城藏式建筑与藏字
五十年代的北京城保卫战
王军霞谈当年往事:出走
李自成进北京城就变土匪
袁隆平超级稻背后故事:
最新热门    
 
京城事:虎字地名寻踪(图)

时间:2010-2-11 12:13:43  来源:北京青年报
    根据诸多史料记载,这座宅院曾是明代周延儒住处,后来成为清代吴应熊(吴三桂之子)府第。因为皇太极的小女儿嫁给了吴应熊,此地又有“驸马府”之称。雍正三年(1725年)于此建右翼宗学,据说曹雪芹曾在这里当过教师。乾隆十九年(1754年)右翼宗学迁入东绒线胡同后,宅院又先后成为裘文达、贝子绵德府第。1913年改为蒙藏专门学校。后来在其东侧建松坡图书馆第二馆。上世纪90年代,成为了“西单民族大世界”。

    1923年,留英归来的诗人徐志摩出任松坡图书馆第二馆的英文部秘书,就寓居在幽静的石虎胡同。87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在夕阳中,我漫步在这条商业繁荣的小巷,百感交集,不禁吟诵起徐志摩的诗,那首优美的《石虎胡同七号》: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雨过的苍茫与满庭荫绿,织成无声幽冥,小娃独坐在残兰的胸前,听隔院蚓鸣,一片化不尽的雨云,倦展在老槐树顶,掠檐前作圆形的舞旋,是蝙蝠,还是蜻蜓?……” 

    宣武区虎坊桥:曾有虎房和石桥,纪晓岚故居名扬天下

    一个冬日的早晨,我来到了虎坊桥。十字路口西北角,坐落着京华印书局的旧址;西南角是湖广会馆与工人俱乐部;东北角,高大的晋阳饭庄之下,是古色古香的纪晓岚故居。在宅子门口,有一株盘曲缠绕的紫藤。时值深冬,它早已枯黄,默默地守候在那里。对它,我轻轻道一声珍重,期盼那昭苏万物的春风,能唤醒这沉睡的仙子,重现紫云垂地、香气袭人的风采。

    当年,纪大学士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提到“虎坊桥”这个地名,还解释过这处宅邸的来历:“余虎坊桥宅,为威信公故第。”威信公就是清初将领岳钟琪,他才是宅子最初的主人,纪晓岚是后搬来的。

    在北京的“虎”字地名中,虎坊桥恐怕是名气最大的。不过,现在这里既没有虎,也没有桥,究竟是怎么得名的呢?程迓亭《箕城杂缀》有云:“虎坊桥在琉璃厂东南,其西有铁门,前朝虎圈地也。”在明朝,这里是养虎的地方,还加了大铁门,防止老虎逃跑。现在菜市口的东北方向有条铁门胡同,应该就是当年虎房铁门所在地。

    “虎”字的来历解决了,再来看“桥”。我查了一些老地图,才知道这里原来的确有条河道。在明清时期,有条由北向南流的沟渠,经过京华印书局西侧一直向南,通到先农坛西北方向的苇塘之中。虎坊桥就是在这条沟渠上修建的东西向石桥,位置大概在今天虎坊桥十字路口的西侧。到了近代,填沟筑路,石桥也逐渐湮没无闻,直到2000年前后拓宽骡马市大街时,才短暂地重见天日。而今,虎房也好,石桥也罢,都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唯有“虎坊桥”这个地名依然鲜活,在全新的大都市中,承载着那古老的记忆…… 


    崇文区虎背口胡同:现为东花市北里小区,但地势不变

    我从虎坊桥坐公交车,在“广渠门内”站下车。沿着鼎新大厦西侧的小路向北走了几分钟,就到了与东花市大街交叉的路口,路北是东花市北里的小区。小路还向北继续延伸,从小区之间穿过,路牌上写的是“东花市东街”。出发前,我曾经认真地和老地图对比过,认为这条路就是昔日的虎背口胡同。

    据方志记载,这条胡同形成于明朝,称“虎叭喇口”,清朝改称“户部拉口”,民国年间改称“虎背口”。在清朝,这里是著名的鸽市,所售鸽子有三四十种之多,生意非常兴旺。民国年间,鸽市搬了家,虎背口只剩下平房和大杂院。近年来,拆除平房,建起了小区住宅楼,面貌一新。

    站在街巷的南口向北望去,北京内城的东南角楼巍然屹立。一辆小轿车从北向南驶来,似乎先上了一个小坡,又从坡上开下来。我仔细观察,这条街中间高,两头低,不禁想起方志上对于“虎背口”地名来历的另一种说法:“(胡同)中拱如虎背状,故名。”看来,小区的建设者并没有改变这里的地势,这也算是对“虎背口”地名的一种特殊纪念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