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旧京城门之建与功用(图
京城事:虎字地名寻踪(图
上木场:盛京城的一大源
寻访京城藏式建筑与藏字
五十年代的北京城保卫战
李自成进北京城就变土匪
富人的钱是怎样赚的 京
揭秘京城老字号半世纪前
 西部歌王 王洛宾在京城
一炮震京城 林彪女儿林
最新热门    
 
京城花会老树新芽(图)

时间:2010-2-23 10:38:26  来源:北京晚报
p;  清王朝末年,花会表演逐渐在民间流传。五虎打路从西直门到德胜门到西四、阜成门的五虎棍都是用的翰林院的套路。随着历史的变迁,“文革”前这一代能够继承翰林院五虎棍套路表演的,只剩下“同心合缘五虎打路”。

    “同心合缘五虎打路”技艺源于大清翰林院五虎棍第七代传承弟子,白玉(字子沛)老先生又传给李文华、赵宝琪、陈学良、陈学勇等人。


     1985年,各路花会纷纷恢复。此时,白玉弟子赵宝琪准备振兴花会。最初,老香首李长福先生让赵宝琪先生接过“合议同善”。赵宝琪先生考虑到传承问题,又经商议,决定成立“同心合缘五虎打路”。“同心合缘”的成立,得到各会老督管的支持,这些老前辈有李长福、隋少甫、卢德瑞、白德山、陈旺、白玉、赵春华等等。

     1989年7月15日,“同心合缘五虎打路”成立了,赵宝琪先生任“会首”(花会总负责人),陈学良先生任五场头(即“同心合缘五虎打路”棍术掌门人)。“贺会”(成立大会)这天,北京各花会300多人,把赵宝琪先生的家围了个水泄不通,花会表演进行了一整天。

    赵宝琪先生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自己又非常传统的一个人。他是隋少甫先生(北京民俗的活化石)的亲传弟子。9岁开始,他就跟随父亲、哥哥在西直门外学习花会,逐渐地他认识了这方面的老师。1983年,赵宝琪先生开始深入学习花会,套路是由白玉先生那里传承下来的。

    同心合缘五虎打路棍会成立,每天开始了基本功的训练。每天清晨西直门外桃柳园胡同里就会传出噼啪、噼啪木棍撞击的声音。这是“同心合缘”五虎打路即大清翰林院五虎棍棍术第九代传人正在进行基本功的训练。而这第九代传人分别是赵文岳、果浩、李长宝、刘宇、阮伟、张剑、王宇、王曦楠。

    五虎打路有非常全面、严谨的基本功,包括抻筋、踢腿、正踢、侧踢、十字踢、外摆腿、里合腿、莲花摆脚、侧手翻、单手翻、旋风脚、木门槛、铁门槛、金鸡独立……小徒弟初到“同心合缘”,不仅要从事基本功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要接受武德的训教。在这里,师傅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对他们的成长受到深远影响。

    五虎打路棍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勾画花脸,穿戏装,手持齐眉棍,五个虎则每人又多出一对端棒。随着锣鼓演奏表演,有一个人练、两个人练、七个人练;8大套、48小套、前8八套、后8套、龙虎风云加各棒;祖师爷72般变化,一手一势(即72个定势演变而成)。在这里的表演,是根据传统故事展开的:赵匡胤当皇帝前,路过董家桥。看见董家五兄弟霸桥拦路,管路人收取过桥费,便打抱不平、惩恶扬善,与董家五虎打起来。董家五虎一对一谁也不是赵的对手,于是设了五虎阵,引赵进入。就在一人难挡五人将败要败的时候,郑子明临危相助,将赵救出,二人齐心合力将董家五兄弟战败。

    五虎打路花会成立后,不仅平时自娱自乐,而且还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仅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身体,还弘扬了传统文化。赵宝琪1990年参加了亚运会火炬接力活动,同年还获了太平杯优秀表演奖,1992年获北京市花会大赛优秀表演奖。2008年,他带领的花会在东岳庙北京民间花会大赛上获得了传统风范奖。

     1990年春节,“同心合缘”五虎棍会参加了春节庙会,这当中有王宇、赵文岳、果浩、李长宝、刘宇、阮伟、张剑、大宝、全泉、陈富强等等。参加庙会这天,天气出奇的冷。为使表演获得成功,当时还是孩子的赵文岳等七八个人早早就冒着寒风来到表演后台。这是几个小伙伴第一次参加正式表演,一个个心里就像揣了个小兔子,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于是小伙伴们利用表演前的时间演练起来,你拿长棍、我拿短棒,你打过来、我还回去,你练一个“木门槛”、我对一个“铁门槛”,打得难解难分好不热闹。几个人刚才还冷得直跺脚,一会儿就满头大汗。这时候,“同心合缘”的“文场”和“武场”的人员全部到齐。大家一起化装、穿行头。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开场了。表演开始,首先上场的是赵文岳和王宇。两个小家伙既兴奋又紧张,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把耳朵伸得长长的,生怕看不见师傅的指挥,耽误演出。随着伴奏的锣鼓声,两个小家伙一前一后跑上场去。他们在台上转了一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