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明皇城:朱厚照养虎遗患
爱吃豆腐索要女厨 游手
惯偷 六进宫 作案31年 
最新热门    
 
明皇粮仓 变身博物馆 展示漕运仓廒文化(图)

时间:2010-3-6 21:23: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bsp;镇馆之宝——有600多年历史的老仓廒

    在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老仓廒中兴建展示京都历史、漕运历史、仓储历史的博物馆,本身就是有识之士的聪明之举、智慧之举。

    位于东四十条22号的南新仓,是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扩建而成的。虽然历经600多年风风雨雨,站在博物馆的门口,今天我们仍能感觉到那老仓廒的皇家尊贵。

    在古代,仓是总称,廒就是贮粮库房。据史料记载:在京城十三仓中,南新仓规模之大,在当时为京城之最。由于是京师储粮重地,为长期保存粮食,要求储粮的仓房保持干燥与恒温。在外观上,仓廒与城墙一样按军事标准建造,全部用大城砖砌成,保证其坚固耐用。廒砖产自山东临清县,大城砖每块长约45.5厘米,宽约22.5厘米,高约11.5厘米,重约25公斤。仓院墙砖要小一些,重约12公斤。仓房都是砖砌,五花山墙,廒的墙体很厚,底部厚约1.5米,顶部约为1米,墙体收分很大。廒架结构基本采用独棵圆木的中国传统木架结构,七梁八柱。厫内可使用的空间约2800立方米。屋顶悬山合瓦清水脊顶,前有罩门。瓦则产自山西。为了防止水淹,每座仓廒所选地址都比较高,四周筑有高大围墙,地下修有排水管道。


    总督仓场——京都仓廒总管和管理机构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迎面看到的是两尊身着明代服装的塑像坐在八仙桌两侧。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明朝仓场总督正在接待江南运粮官员。

    说到粮仓,因其关系着京师的食粮供给和社会安危,一直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重视,从元建大都起,就在城内建起各种仓廪50余座,可存粮百万石,并特设京畿都漕运使司对仓廒进行管理。

    到了明代,因当时的运输条件,漕船不再上溯什刹海,而转向东城了。于是,在齐化门附近,七座粮仓沿城而建。即朝阳门的禄米仓、东四的南新仓、旧太仓、兴平仓、富新仓和北新桥的北新仓、海运仓。据说,这七座仓可储粮518万石,除了供应百官禄米外,有时也用于平抑市场粮价和赈济灾民。 

    在明朝时的最高管理机构为总督仓场,总督仓场尚书或侍郎的办公地点原在旧太仓内。主管机构是通粮厅和京粮厅。这两个厅负责外河、里河、驳运及京通二地漕粮入仓等一系列繁杂事务,需要和30多处衙门协调工作。由此可见,明代漕运就已经建立起一整套成熟的管理体制。

    除专司贮粮的仓廒外,另有许多附属建筑,其中龙门、官厅、科房、大堂等都是各级人员办公用房;警钟楼、更房,为报警巡更人员所用,还建有仓神庙、土地祠、关帝庙等,为祭祀之用。另有多眼水井,为救火水源。当然,一般的仓库周围都是严禁烟火的。不仅是在仓区,就是附近的胡同里,火神庙、关帝庙也比比皆是。

    京杭漕运——皇城官民的命脉

    随讲解员右转踏过小桥,我们被一幅巨大的壁画吸引:但见画中河道弯弯、银帆点点;桥上、岸边人流如织、熙熙攘攘。画下粮垛排排、斗满筛忙。真是当年的情景再现。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称漕粮,其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称漕运。漕运事关国计民生,是关系朝廷生存命脉的重要政治经济活动。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隋朝初年,除自东向西调运外,还从长江流域转漕北上。隋炀帝动员大量人力开凿通济渠,联结河、淮、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随着元朝强盛,城市扩大,人口增多,粮食供应难以保障。因此,开凿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势在必行。公元1275年,元代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沿江淮至大都各处访问视察,决定把隋、唐时代弓形的河床“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