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明皇城:朱厚照养虎遗患
爱吃豆腐索要女厨 游手
惯偷 六进宫 作案31年 
最新热门    
 
明皇粮仓 变身博物馆 展示漕运仓廒文化(图)

时间:2010-3-6 21:23: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得多时,廒库往往不够用,只好露天存放。于是,各仓场纷纷采取不同方式应对存粮难题。这些可随时移动的木制粮垛,具有透气性好、占地小、立体存储量大、装卸简易等诸多好处。如图所见,只要有一架木梯,由人工将粮食从顶端倒入库中,封上伞状顶即可。取粮时打开木垛下端的出粮口,便可自由掌握出粮多少。

    等到垛内粮食用完后,在仓场院内的木垛,便会移至闲处,集中堆放。

    鼓风机——晾晒场之必备物

    在博物馆中间,我们还见到了如今北方不多见的石臼和鼓风机。木质的鼓风机已显现年头的久远,上边的毛笔字清晰可见:宣统二年。

    我们了解到,在南方的一些地方现在还会使用这种石臼和鼓风机。石臼用于舂米,鼓风机的机顶,是漏斗形灌粮口,右边的圆形木盘中间,有一个手摇把,转动摇把盘内风叶,会将机顶流下的粮食分离成稻米和糠皮,稻米从下边的出口流进箩筐,而糠皮则从左侧的出风口吹落在地上。

    因新运到的漕粮,往往湿气较重,必须先行晾晒。所以当年京城各仓均在廒外设置晾晒场。而常年存放的廪粮,也要翻倒、除糠。鼓风机也就成为各仓场必备之物。

    至此,漕粮开始进仓,分别装进各廒,储满一廒,再装一廒,廒满关门,贴封上锁,用时开启发放。

    “样米”制度——保证仓粮质量的有效方式

    为了保证仓粮质量,朝廷还制定了“样米”制度。规定“各处起运京仓大小米麦,先封干圆洁净样米,送户部转发各仓收,候运粮至日,比对相同,方许收纳”。以防止运丁在中途偷换劣米。

    清末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位御史大人向慈禧老佛爷举报禄米仓发放的禄米、饷粮都是些快要发霉和虫吃鼠咬过的碎米,为证实他的举报,特意奉上了一包“样米”。老佛爷一向关心八旗人家的生活,听御史这么说,自然十分关切,就让大太监李莲英将样米呈上来。老佛爷看后大怒,随手就把那包米摔在这位御史头上,大声怒斥道:“这么好的白米不吃还要吃什么米!”立马将此人革了职。这位御史状没告成,倒落得个卷铺盖回老家的结局。原来这位御史要检举的事儿,被人家知道后,先给了李大总管一些好处。结果御史呈上的那包样米被调了包,转手呈给太后的是早准备好的精白米。

    话还得说回来,主持仓场的大员中,并非都是贪官污吏。名臣海瑞就曾当过仓场监督,禄米仓的仓场监督题名刻石上就有他的大名。

    征收毛竹——透泄污蒸之气的竹气通

    照片中的竹竿在仓粮存储过程中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据说在雍正三年的一个秋季,正逢新米到京之时,由于北京大雨连绵,京仓各廒多被雨水所浸。雍正皇帝派遣内务府总管来保,查勘各仓情况。来保在勘察过程中发现,由于海运、禄米两仓地势较为低洼,仓廒被淹的情况较为严重。而南新仓并无大碍,心中颇为宽慰。他无意中看到一大廒内,有几根大毛竹高出米堆之上,不解其意。仓监督急忙解释说:这是仿效江南藏米之家的做法,于收贮新米之时,采用竹气通,高出米顶之上,透泄污蒸之气。

    来保听后大喜,回去后即禀报皇帝:京仓收储新米之时,虽有廒房上下气楼,恐不足以泄中间之郁热。诸仓应效仿南新仓贮米之做法,多用气通,每廒需用5根或6根较大毛竹。雍正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除不产竹之山东、河南两省以外,其他各省漕船赴京时,每船带运大毛竹2根(长2丈,中径5寸),中毛竹10根(长1丈2尺,中径2寸),并对南新仓的仓监督予以褒奖。

    增建八井——乾隆帝救仓于火患之前

    在博物馆西南角,有一座石碾,大大的碾盘底座由青砖砌成。解说员告诉我们:其实这是一物两用。既是石碾底座,又是水井。这里隐藏着一个源自清代的传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