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肖群忠·〖“仁义内外之
见怪不怪:孔子流亡戏剧
有关“儒学三期说”之辨
昏庸腐败不辨忠奸的宋理
最新热门    
 
忠奸之辨:威权背景下的士人内讧(图)

时间:2010-3-12 15:14:58  来源:深圳商报
不为大奸慝”;三是矫情自饰,欺世盗名,“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具有很强的蒙蔽性。最后,苏洵希望自己的预言不要应验,否则他虽然得了富有远见的“知言之名”,可天下却将受到奸臣的祸害,终究是可悲的。

     3王安石变法,借皇权扫除“异党”

    历史本来就是可悲的。到了宋神宗时代,王安石终于等来了机会,开始得势掌权了。

    客观地说,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替皇帝分忧,给国库增加财政收入。赏识他的神宗皇帝是个既好大喜功,又昏庸无能的君主,为了对北方蛮族用武以振国威,他非常需要资金支持。而王安石则自命财政奇才,以为仅仅通过改变纳税征兵制度就能使国库充盈,国家强盛。两人一拍即合,随即就有了备受争议的王安石变法。

    这次异想天开的变法从一开始就受到了许多元老重臣的集体抵制。司马光曾当面指责王安石:“你之所谓变法,只不过是从老百姓身上多征捐税而已。”王安石辩白:“不是。善于理财者能使国库充裕而不增加捐税。”司马光继续驳斥:“多么荒唐!总体来说,一个国家的财富总量是固定的。这笔财富不在百姓手里,就在朝廷手里。无论你实行什么新法儿,或者给这新法儿冠以什么名称,你所做的只是把百姓手里的钱拿过来转交给朝廷罢了。”

    客观地说,司马光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是合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王安石的财政能力就是再强,他也不可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出新的财源,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增加税收,巧立名目不断加重百姓负担。

    在重重阻力面前,王安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我反省,而是引经据典,与神宗皇帝谈起了“小人之阻挠”。他对神宗说:“陛下如今御临一个地大民多的国家。升平百年之久,全国才智之士如此之多,竟无贤德能臣佐陛下以为善政?其故恐在陛下无明确之政策与用人不专耳。今日虽有非常之才,一如当年辅佐尧舜之贤臣,如受小人之阻挠,亦必弃职而罢。”

    王安石这番话显然是藏了许多心机。首先恭维神宗皇帝是个大国之君,然后含沙射影地贬低当朝高官“无贤德能臣”,同时以知心体贴的语气谏其“无明确政策与用人不专”,接着暗示自己是“非常之才”、只怕“受小人之阻”,最后又以“弃职”相威胁。总之,在想尽办法向皇帝表忠心的同时,也把对手统统预设成了“小人”。

    神宗自然也认同他的“小人”说,马上回答:“每朝皆有小人。即使尧舜时代尚有四凶。王安石抓住机会,继续发挥,试图对“小人”一击毙命,为自己扫除一切障碍:“诚如陛下所说,正因尧舜知道此四奸臣之劣迹而杀之,尧舜才能有其成就。倘若此四奸臣在朝不去,仍逞其阴谋而妒贤害能,贤良之臣亦必弃官而去。”

    到了这个时候,王安石其实已经开始和神宗讲条件了,要么你除去当朝四凶(或叫四奸臣),否则,我这个“贤良”必将弃官而去,而你也就别想取得尧舜那样的成就了。

    当时神宗皇帝年方二十,涉世不深而雄心万丈,哪经得起王安石这么蛊惑与威胁?不仅言听计从,而且一遇到那些老臣们进谏的时候,脑子里立刻就会浮现出“四凶”的影子来。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大规模党争,由此开始。


     4“流俗”与“通变”两派相争,士人阶层付出惨重代价

    几乎所有名士重臣,都按照王安石的说法划分成了“流俗”与“通变”两派,双方互不相让,互相攻讦。凡是王安石不喜欢的,或是与王安石持异议者,都被他称之为“流俗”派,而他的追随者与同党,则称之为“通变”派。林语堂先生曾经将两派主要人物进行分类,归纳出这样的阵容:

    当权派(“通变”派):

    王安石(拗相公)

    神宗(雄心万丈的皇帝)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