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老北京古刹沧桑(图)
北京故宫住过多少个皇帝
老北京人的故乡是山西?
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
北京邮传历史:从拨驷达
北京同仁堂孙思邈养容祛
首任地震委员会主任李四
文革时,周恩来如何保护
亚洲书库:从北京到东京
北京为何这么多窑(图)
最新热门    
 
老北京民俗展看京城往事中的老物件(图)

时间:2010-5-22 10:45: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叫洗三,这是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洗三一是洗涤前世污秽,消灾免难;二是有洁身防病的作用。洗三仪式由专门以接生、洗三为职业的收生姥姥,或吉祥姥姥主持。凡是做这个营生的,都在自家门口挂个牌,写着:快马轻车,×氏收洗,木牌下边缀以红布条,当做幌子。”

    洗三之前,本家按照收生姥姥的要求,准备好胭脂粉、新毛巾、铜茶盘、大葱、艾叶球儿、香烛、钱粮、纸码儿、生熟鸡蛋、棒槌等等。还要熬好槐条、蒲艾水,用胭脂染红桂圆、荔枝、生花生、栗子若干。

    洗三仪式通常在午饭后举行,收生姥姥把婴儿抱起,仪式就算开始了。本家依尊卑长幼顺序往盆里添清水,或放一些钱币,谓之“添盆”。“添盆”可以添金银、铜钱,也可添桂圆、荔枝、红枣、花生、栗子之类的喜果。“添盆”后,收生姥姥一边给婴儿洗澡,一边念叨祝词“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罢,把孩子裹好,用一棵大葱往身上轻轻打三下,说:“一打聪明(‘聪’与‘葱’谐音),二打伶俐”。随后,叫人把葱扔过房顶,意思是小孩将来聪明过顶。 

    抓周用的红木盘子

    展柜中有一个红木的盘子,里面放着《三字经》、笔、墨等物品,这是为孩子一周岁抓周准备的。现在家里有了小孩,也讲究抓周,您知道吗,抓周是传下来的老理儿,它与产儿报喜、洗三、满月礼、百日礼等一样,同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其核心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祝福。抓周仪式,一般都在小孩生日吃中午“长寿面”之前进行。

    有关抓周还有一个故事,相传三国时孙权的儿子太子孙登得病而亡,孙权只好再选太子。有个叫景养的人来见孙权,说他有试别皇孙贤愚的办法,孙权遂命景养择吉日,命诸皇子各抱儿子进宫。景养端出了置满珠宝、书籍、笔墨等物的盘子,让小皇孙们任意抓取。皇孙们或抓翡翠,或取珠宝,惟有孙和之子孙皓,一手抓过简册,一手抓过绶带。孙权大喜,遂立孙和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最终迫使孙权废黜孙和,另立孙亮为嗣。孙权死后,孙家的政权被几个儿子争来争去,大臣们不堪其乱,均希望推戴一位年纪稍长的皇子为帝,恰好选中年过二十的孙皓。这时,一些老臣回想起景养的选嗣方式,不由连连称奇。其实通过小孩抓周,在客观上检验了生母、和奶妈对小孩是如何带领和进行启蒙教育的。因此,有些家长并不迷信,但仍主张让小孩抓周,使得这一风俗在民间持久流传。

    老北京的市井街巷

    老北京人生活在一条条街巷中,演绎着一幕幕不同的家庭戏剧。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无不融入胡同生活,构成了老北京的民风民俗和生活情趣。

 
    道不尽的门墩

    展厅里有各式各样的老门墩展出,门墩是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必备的石构件,它在大门底部,起支撑门框门轴的作用,总体称门枕石。门枕石的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有一海窝用于插入门纂(门轴的下端),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共同起到固定门轴、便于大门开关的作用,门外部分称为门墩。门墩主要有箱型与抱鼓型两种,因其在四合院大门外,为显示主人的身份,门墩的形状和雕刻也不同。中国古话有“门当户对”之说,“门当”,就指宅门外的门墩,“户对”是指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或木雕。

    过去,只要一看四合院的门墩,就知道这个院子里面住的是文官还是武官、是哪个级别的官员。武官宅第的门礅是石鼓型,表示战鼓。高级武官的门墩,是抱鼓型上雕狮子。低级武官的门墩,是抱鼓型仅有兽头。文官宅第的门墩是方形,表示官印或是书箱。高级文官的门墩,是箱子型上雕狮子,低级文官的门墩,是箱子型有雕饰。而大富豪的门墩,是箱子型无雕饰,普通百姓的门墩则是木质门枕。

    很多门墩的表面还刻有精美的图案,这些门墩借助人物、草木、动物、寓言、几何图案,表达了四合院的建筑者们希望长寿、富贵、驱魔、夫妻美满、家族兴旺的美好心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