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西方根据需要看中国
“百战将军”张云逸:抗
根据对偶要求,与“孙行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
67年西方间谍刺探我西北
根据史实、孝庄和多尔衮
黄克诚回忆第三师战史和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
根据对偶要求,与“孙行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
最新热门    
 
西方根据需要看中国(图)

时间:2010-7-8 11:10:21  来源:北京青年报
之四:赞美与批评

    如果说在中国与欧洲之间寻找相似性,是神权统治下的欧洲的产物,那么对中国与欧洲对立性的深切体认,则可以说是处于近代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下的欧洲的产物。

    截至17世纪初,欧洲仍深受《圣经》神学观念制约,因而,在基督教普遍主义理想驱使下,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以将中国已有的宗教纳入基督教范畴。但中西文化本身就有巨大的差异性,18世纪时两者的社会发展趋势又截然不同,当极力寻找两者相似性的动机解除之后,它们之间的差异自然而然就愈发明显,直至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这样一种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

    这种认识一经形成,又成为19和20世纪欧洲人认识中国的起点。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其实只是在西欧产生的一个特例,欧洲人自身对这种特殊性的感受,随着他们征服世界的旅程不断展开而日益强烈,将中国定位为欧洲的“他者”,也正是欧洲人对自身特殊性深刻领会后的一个投影。

    伏尔泰是对中国非常赞美的一个思想家,跟莱布尼茨很类似,是亲中派,他鲜明地把中国树为欧洲的对立面。中国在遥远的古代便不断探索各种技艺和科学,并且达到很先进的水平,但是后来的进步却微乎其微。欧洲人获得知识很晚,但是很快臻于完善。伏尔泰认为,中国是早慧而停滞的,欧洲则是后学而富有创造性的。原因是,中国人对祖先留下的东西有不可思议的崇敬心理,认为古老的东西都尽善尽美,无需改进,中国崇古就故步自封,在孤立主义中限于静止。这些其实是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基本看法,而它们也成为后来欧洲人对中国人的重要印象。

    孟德斯鸠跟伏尔泰相反,是对中国持批评态度的一种人。他说中国文明古老而悠久,是因为贫困、地理隔绝,因为地理对外隔绝,所以中国历史实际是没有进步的治乱循环。特别是在谈到政体的时候,孟德斯鸠讲欧洲历史上有三种政体:共和、君主、专制,他最赞赏的是英国的政体,因为这是由法律维护的,以理性为原则,这是欧洲的希望之光。相反,中国以前一直是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国家,而专制主义是令法律失效的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人开始反省,觉得他们这种强势的过于好动的文化有问题,伏尔泰希望欧洲参照中国的“静”来反思自己过分的“动”这一思想,又被人重新提起。     

    ■西方解读中国之五:静止与孤立

    启蒙时代欧洲关于中国文明和中国人基本特征的认识,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西方人,不管是不谙中文的欧洲学者,还是亲历中国的各类游客,不管他们以怎样的方法和立场来发挥引申,其基本模型都是18世纪所塑造好的。

    比如,关于中国人的性格,19世纪末期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所总结的,中国人性格特点包括:爱面子、节俭、勤劳、知足常乐、对生活状态和对具体事情都有强烈忍耐性、重视礼节、孝行仁慈、漠视时间和精确性、天性误解、没有契约精神、拐弯抹角、因循守旧、柔顺固执、麻木不仁、心智混乱、互相猜疑、缺乏同情、共担责任(或者说株连)、敬畏法律等等。这是他对中国的观点,有好有坏,这些东西实际上都跟启蒙时代那些人的看法相似。

    罗素就讲,西方人有一种理论,认为中国人是不可思议的。法国诗人、思想家瓦莱里讲,我们不能将他们视为野蛮人,又不能把他们抬到与我们同样骄傲的地位,于是只好把他们列为另外一个领域,编入另一个历史顺序之中,即归到实际存在但不可理解却又与我们永远共同生存的一个类别中。所以中国人对他们来讲是很神秘的,不可理解的。

    除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之外,18世纪形成的关于中国文明静止孤立的看法,关于中国专制主义的看法,无不被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欧洲学者所继承。黑格尔有著名的历史开始于东方、但东方在历史之外的论断。

    当然,每个人的角度还是不一样。伏尔泰指出中国文明的孤立主义性质,但他对这种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