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1975年邓小平进入中央领
专家:中印边界自卫反击
揭军史六大虚假传言:军
进入正史的古代唯一女将
进入太空的飞机
《福布斯》视野中的吴仪
吴冠中我就是进入不了老
胡德平学历在*子弟中较
最新热门    
 
红苕进入巴蜀的内幕故事(图)

时间:2010-7-13 10:53:59  来源:重庆晚报

    红苕养人

    促进巴蜀大发展


    江津是重庆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全市现存祠堂、会馆多达五六十处,这些都是当时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见证。西南大学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教授说,别小看红苕,正是它留住了客家人等移民,促进了江津以至四川大发展。

    江津的自然条件适合红苕生长发育,加之江津官民精心培育,红苕产量不断增多。清光绪版《江津乡土志》记载:“蕃苕除自食外,还向重庆、长寿、涪州等地输出,每岁约计千万斤。”《江津县农产经济调查表》列,1941年,全县红苕种植达26.5万亩,总产1.06亿斤。

    蓝勇说,经明末清初战乱,巴蜀境内一度仅余九万余人,以后百余年间,巴蜀人口猛增到776万人。除了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因素,人口猛增背后是粮食的同步增产。乾隆时期,虽数次灾荒,全川人口仍高速增长。若不是先后引种蕃薯和玉米,巴蜀哪能续接这么多香火?

    专家认为,红苕在江津广泛推广种植,首先是因江津地理环境与江浙、湖广相近,气候适宜,适合红苕生长;其次,江津客家等移民众多,插旗占地为业,广种红苕,解决一家人的饥荒问题,效果明显,全川人特别是移民纷纷效仿引种。

    乾隆版《江津县志》有载:“薯芋皮薄色紫,茎叶蔓延生,今川省多种之者,宜于沙地。先是闽人商于西洋来……其物易蕃而不费力,种之以佐五谷,是亦治生之一端也。”由此可见,江津人早对蕃薯了如指掌。乾隆51年(1786),清廷颁布诏令,全国推广种植红苕。

    世代祭拜

    感恩“红苕菩萨”

    解放前,江津城内四处皆有叫曾公祠的亭庙,江津人有不拜菩萨拜曾公的习惯,管他叫“红苕菩萨”,世代祭拜感念其厚恩。

    曾公即江津县令曾受一,字正万,号静庵,生于1710年,卒于1786年,广东东安县人。曾公出身农家,聪颖好学,赴京会试,赐授文林郎,后来四川任江津等县知县等,曾升任重庆府知府,署理东川兵备道。

    曾公任职江津,平息匪患,劝学劝农,修县志、建城垣等,政绩卓著。乾隆三十年(1765年),江津大旱饥荒,他首创“救命会”,带头捐俸禄赈灾民,激励百姓生产自救。更重要的是,他派人到粤地采购番薯苗,并偕夫人躬身下田教百姓栽植,使红苕扩及全川以至邻省,被百姓称为“红苕菩萨”。随后,曾公还派人到江浙购回桑苗蚕种,力倡栽桑养蚕,劝民储粟备荒。仅几年光景,江津面貌大变。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公告老还乡,江津县民筹二万银相赠,希望清廉的他回家复购田产。曾公执意不受,江津县民坚持把款汇到他的家乡。曾公启程回家时,上千江津县民相送,远至重庆,泣不忍别。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月初八,曾公病逝。曾公博学经史,著述等身,为当时理学名士,《广东通志》把他列入《儒林传》。江津文史家余勇说,江津各界建有清廉祠、德政坊等数座,统称曾公祠,以缅怀其业绩。解放后,曾公祠陆续被毁,今已不可寻。

    相关链接

    重庆外来农作物

    “群芳谱”


    我国现有50多种外来农作物,绝大部分重庆都有。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洲。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