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史达祖的秘书厄》(见5月4日趵突版)一文中,涉及了韩侂胄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韩侂胄完全可能是一个被官方或史官歪曲了的形象,因此,有必要费点儿笔墨作点介绍。
在许多国人眼里,研究中国历史,最可靠的还是官史,官史较之稗官野史,似乎更有权威性。煌煌官史,可以是凌烟阁,可以是耻辱柱,进入凌烟阁的,都是忠臣良将,绑上耻辱柱的,都是奸臣佞吏,只要在官史上留下几行文字,无异于盖棺论定。然而,在《宋史·卷四百七十四》中,关于韩侂胄的史实和评价,很可存疑。本卷的列传二百三十三,其实是奸臣专辑,其中的韩侂胄,是与蔡京、秦桧、贾似道等量齐观的巨恶元凶。
韩侂胄,字节夫,南宋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在宁宗一朝,曾任枢密院都承旨、平章军国事、开府仪同三司。谈到宋宁宗,不能不对其当政时的时代背景略作介绍。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即宁宗执政之初,上距北宋亡国的靖康事变已近70年,距岳飞被害也已54年。这期间,除了公元1163年宋孝宗赵昚(shèn)发动过一次失败的符离集抗金战事,南宋小朝廷“直把杭州作汴州”,始终做着偏安东南,苟延残喘的“临安梦”,赵构祖孙作为金帝国的“侄皇帝”,不仅割地称臣,而且岁岁进贡。
既然韩侂胄是一个“名垂青史”的奸臣,那么,在这一特定背景下,他有哪些劣迹呢?择其要者,主要有三,一是禁止道学,二是崇岳贬秦,三是兴兵北伐。
先说他禁止道学。朱熹是南宋时理学的代表人物。面对国土沦陷,朝廷偏安的现状,作为宁宗的“帝师”,朱熹整日向赵扩灌输“天理人欲”的陈腐之说,“正心诚意”的空泛之论,并借讲学之机,几番干预朝政,终于引起皇帝的反感,认为“朱熹所言,多不可用!”从而免去了他的侍讲资格。在当时的朝廷奏对中,对朱熹十分不利,理学被斥为“伪学”,称其“依正以行邪,假义以干利”。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有“六罪”之多。朱熹被迫上表认罪:“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适明时之用。”承认“私敌人之财”、“纳其尼女”等,且“深省昨非,细寻今是。”在此情况下,赵扩下诏:“伪学之党,勿除在内差遣”,撤销了朱熹之职务,其门徒也如鸟兽散。这一事件,史称“庆元党案”。即使从《宋史》所载,此一事件之决策,似乎以宁宗为主导。
次说崇岳贬秦。对岳飞、秦桧的评价,一直是南宋战、和两派争论的焦点。公元1141年,岳飞被赵构、秦桧迫害冤死狱中。孝宗一朝,才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并加谥武穆,但并未清算秦桧的罪行。公元1204年即宁宗嘉泰四年,韩侂胄主政,南宋朝廷追封岳飞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