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汉匈和议早已达成 匈奴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
苏武
汉代双子星使臣张骞立功
最新热门    
 
《苏武牧羊》出自辽南两位教师之手(图)

时间:2010-8-11 11:27:17  来源:辽沈晚报
挂有一串毛绒球,表示使者身份),思念祖国和亲人。日子长了,使节上的绒毛都脱落了,他还是整天紧紧地抱着这支光秃秃的木杆。原上的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年一年过去,苏武在北海边度过了漫长的19个年头。

    汉武帝死了,昭帝即位。匈奴内部分裂,又想与汉议和。汉使再到匈奴,苏武当年的助手常惠,偷偷找到

    汉使,并带去苏武尚在的信息和营救计谋。

    第二天,汉使面见单于,说汉昭帝在上林苑打猎,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系一绸条,上写有苏武亲笔字,说他在北海边放羊。单于十分吃惊,无法抵赖,只好放回苏武。

    公元前81年,苏武、常惠等9个人回到汉朝。白发苍苍的苏武,专程到汉武帝陵庙,把那根光秃秃的使节,交还到武帝灵前。

    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恸心酸

    苏武坚强不屈、忠贞不二的精神,感动了历代的中国人。从元杂剧始,苏武的事迹便被搬上舞台。据不完全统计,京剧、川剧、豫剧、河北梆子、汉剧,以及曲艺大鼓、二人转里,都有关于苏武的剧目、曲目。各个时期的各级学校,也都把苏武的故事选进课本。

    清朝末年,各地纷纷办起新式学校。伴之而生的是一种学堂乐歌,乐歌中就有《苏武牧羊》。70多年前,笔者童年时,在父亲拿回家的新制师范音乐课本上见到这首歌。歌曲上没有作者的名字,父亲说,它是一首古曲。以后,父亲经常在晚饭后,抱着我,唱起这首歌: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恸心酸。转瞬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少亏。终叫匈奴心惊胆碎,躬服汉德威。

    可以说,我就是听着这曲《苏武牧羊》长大的。小的时候,不谙世事,只是听着有些凄凉,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被拨动。稍大些,尤其是知道了苏武的故事后,再听这首歌,心里就涌发一种感动,深为苏武的民族气节所折服。

    转瞬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笔者儿时,家乡东北正沦陷于日寇统治之下,水深火热中,我的乡亲们便与当年的苏武有了共同的命运。这首风格凝重、古朴苍凉的《苏武牧羊》,就成了乡亲们吐露哀怨、企盼梦圆的心声。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能哼唱这首歌。村里的民间乐手,没有不会吹奏这支曲子的。我有个三叔,是个车老板,常常在雨天或是黄昏,坐在家里的矮窗台上,吹奏他那支忧郁的洞箫。其中最喜欢吹的就是《苏武牧羊》。

    当时,山乡间常游走些鼓乐班子,他们或演戏,或到喜、丧人家闹棚,《苏武牧羊》是这些民间艺人每次必吹奏的保留曲目。那时东北人唱苏武,实际上是在抒发着对失去的祖国和故土的怀念。

    很多人都知道,当年抗联有一首《露营之歌》,其中有两句歌词广为流传,那就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其实,当时除了这首《露营之歌》,在抗联战士中广为传唱的还有这首《苏武牧羊》。抗联战士们在断绝口粮、嚼食树皮、草根时唱它,在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无火取暖时唱它,面对日寇的枪口,战士们仍是唱它……抗日志士们虽未被囚居异国,却同样遭到异族凌辱,而且是在自己家园中的凌辱,这与苏武的命运很是相似,苏武的“历尽难中难,大节不少亏”的气概感动着他们,激励着他们宁死不降。

     1934年秋,镜泊湖边的一座小山村,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天刚亮,村外来了一支队伍。村民们以为土匪来了,迅速地躲了起来,村子里空荡荡的不剩一人。这支队伍见到这种情况,便住进了村里的小学校。学校里有一架风琴,一个当官的坐在风琴前,弹奏起《苏武牧羊》。悠扬的旋律飞出了小学校,躲在附近的小学老师最先觉察到,能演奏《苏武牧羊》的绝不会是日本人,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