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历史百科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湖北大学馆藏古籍10000…
保护古籍:路漫漫,让我…
陈红彦:第二批全国古籍…
张志清:用传承文化恒心…
部分第二批“全国古籍重…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解读…
省部级领导集体参观“国…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观众逾…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跨越…
最新热门    
 
古籍版本鉴定人才面临断流 博士没摸过几本古书

时间:2009-7-3 13:44:31  来源:不详
 

  “干这一行,必须要摸得多、看得多,没有什么别的办。要说出让人信服的话来,至少要摸800到1000种古书。对每一种书都要费功夫,作者、体例、版本、收藏过程等,种种都要烂熟于心,变成像自己的朋友一样。这样长期积累下来,才会建立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的感觉。靠电脑查不行,必须进库房。”

 

  李致忠说,面对现状,他设想过好几种针对基础较好的年轻人的培养方案,如办一个“函授”性质的研究生班,由导师出课题,学生“交作业”——“几个题目做下来,水平提高肯定快!”然而,设想要变现实,异乎寻常地难。

 

北大古籍部仅一“80后”

 

  “社会上什么样,北大就什么样,不可能例外。在北大古籍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主力和骨干,只有两个‘70后’,一个‘80后’。”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部主任沈乃文告诉记者。

 

  对于年轻人,他直言“谈不上有什么培养”。沈乃文先生发现,实行岗位“双向选择制”之后,再没有谁像“镙丝钉”一样拧在古籍部“皓首穷经”一辈子,他不可能像他的老师对他那样,“家族式”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后辈了。

 

  “双向选择是世界通行的办法,肯定更有效率,但也带来问题,就是‘跳来跳去’实在太多了,我看上的人才如果想走,我留不住他;不理想的人来了,没有更好的人选也只能接受。”沈先生颇为无奈。

 

  “我个人感觉,‘70后’、‘80后’的个人素质其实非常好,不比前人差,塑造的潜力比较大,对他们的培养,我就认准两条,一是帮年轻人找对他们擅长的方向,二是创造机会让他们多接触书,丰富他们的经历。书就像人一样,必须多打交道才能认识它们,这是任何课程都代替不了的,”沈乃文说,“当然,、宋、之前的古籍,他们是不能摸的,这是规定,没办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