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显赫而寂寥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时间:2009-7-27 15:19:47  来源:不详
解说:就是这样一个陈寅恪,在1926年走进清华园成为四大导师之一,每逢上课陈寅恪总是抱着很多书,吃力地走进教室。他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抱着书来的。而讲其他课程,他带来的书则是用蓝布包裹着的。他的讲课旁征博引,慕名而来的学生常常听不懂,听课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少。但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一定是后来的大家。

 

葛兆光(复旦大学教授):他在逐渐使中国学术,走向国际学界的这么一个转轨的时候,他回来了,所以当时清华是非常非常有条件,把这个中国的学术提升到一个很新很高的领域。

 

解说:193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应系主任邀请出考题,不料他出的题目非常简单,除了一篇命题作文外,就是要求考生对个对子,而对子的上联仅有三个字。“孙行者”一个名叫周祖谟的考生给“孙行者”对出的下联是“胡适之”,用的是当时最时髦的人物,出乎陈寅恪的预料,但用对对子这样的文字游戏,作为堂堂清华大学的招生试题,当时很多人难以理解,也有人误以为这是以旧学的看家本领向新文化挑战。

 

陈正宏(复旦大学教授):很多的学者都不清楚,真正的中国语文的特色在什么地方,那么他觉得用对对子这个方法,其实是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语文,当然主要就是文言文它的真正的特色尤其是跟印欧语系的区分在什么地方。

 

解说:值得注意的是陈寅恪至死都坚持文言写作,文言的不足是与中国人的口语差别太大,在贫弱的中国许多先进知识分子都把语言的改造作为民族进步的先决条件,但陈寅恪却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对民族传统语文充满自信,后来陈寅恪又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也就是学术界通常称的中古史,这是陈寅恪学术研究的第一次转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