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一流大学不能重创收轻科…
最新热门    
 
高等院校人才引进 对简单化论文导向说“不”

时间:2009-8-1 14:38:32  来源:不详

“发表一篇SCI论文奖励1万”渐成往事,想凭论文数量申请教职反会丢失“印象分”

 

上海市一所名牌大学计划引进一位教授。这位教授最近在进入面谈程序时,补充提交一份单,上面详细列举了3年内发表的70多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没想到,本想借此为自己加分的教授,在“科研能力”一项被不客气地评了负分:“ 论文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科研成果、科研能力,但论文数如此超量,很难让人把一位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人和‘潜心科研’联系起来。”学校有关负责人说得直截了当。

 

曾经和考评、奖励直接挂钩,甚至能够决定一个人学术地位的SCI论文数量,如今在高校引进人才时,已不再简单地作为评判学术水平的标准。不仅如此,记者获悉,国内大部分知名高校在考评、奖励时,也已取消了论文导向。

 

凭论文数量博教职成了“笑料”

 

不少高校确意识到了简单化的论文导向给教学和科研带来的负面作用。中科院院士张杰2006年就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SCI论文发表一篇奖励一篇的做。新的办法是,每个学科选定少数几种顶级杂志和学术会议,只有在这些杂志发表论文,或在这些会议上宣读论文,并显示出持续的科研能力,才能获得学校科研经费的奖励。

 

张杰教授认为,学术评价事关高等教育的质量,对SCI和EI(工程索引)过度依赖,究竟是在鼓励大家潜心做高价值的研究,还是鼓动人急功近利,有了一点科研成果就急忙写成论文,甚至把一个成果想方设法“包装”成两三篇甚至更多篇论文?他指出,简单地把一个人的科研能力折算成论文篇数,不能鼓励大家潜心从事那些周期长但更具前瞻性、创新性的研究,结果是距离创建一流大学的目标越来越远。

&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