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冯骥才:别让历史遗存变成文化空巢

时间:2009-8-20 11:52:24  来源:不详

“中国的古村落和历史街区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内涵面临被掏空的危险,应该抓紧小型博物馆的建设步伐。”不久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考察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时,曾这样忧心忡忡地表示。其实,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在对诸多古村落、历史文化名街、名人故居以及国内外博物馆进行考察之后,就深感中国急需建设小型博物馆,早在两年前的“两会”上,他就提出一个关于在重要古村镇抓紧建立小型博物馆的提案。那么,为什么要建小型博物馆?小型博物馆的文化意义在哪里、又如何实现?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一直在提倡建立小型博物馆,这是否与您多年来的实际考察经验有关?

 

  冯骥才:近些年来,我在许多地方考察时发现,一些历史村落与街区看似不错,远远看去,古建筑一幢幢优美地立在那里,可是如果穿门入户就会发现,历史只是在躯壳上,里边的家具什物早已面目全非,看不到任何地域特色和文化细节,这恐怕是古村落和历史街区保护最致命的问题。历史不能没有见证者,历史村落与建筑,不能变成一个个干瘪的躯壳和空巢。我觉得,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建立各种小型博物馆。一个不为人注意但却十分直接的途径,就是古董市场开放近20年来,古董商贩们的大量“淘宝”行为。上世纪80年代末,古董市场热销的是古代珍玩、书画陶器、金神玉家具;等到这些世代家传的细软卖得差不多了,及至90年代末,就渐渐变成老照片、房契、当票、信札和各类具有文化特色与历史感的生活物品,连脸盆架、油灯、衣帽、梳妆匣、烟袋、车辆与农具,也一样不剩地全“折腾”出来。百姓不了解这些遗存历史文化的价值,许多与其地域有重要关系的文献与器物被廉价买走,这些来自各地的大量历史遗存进入市场后,再没人知道这些东西的确切出处,它所承载的文化和风俗信息便立即消失。那些古村落和历史街区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内涵便被掏空了。建筑残存的古村落大部分已徒具美丽的容颜,像一本书,只有书皮与书名,而没有内页和内容。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博物馆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现在我们已经晚了一步了,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很多东西很快又会消失了。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