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第二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
陶东风:国学应取本义,即…
东方诗话学会学术大会在…
陶东风:“国学”应取本…
王邦维:季羡林的学术成…
江蓝生:追求融通与交叉…
知名人士频陷造假漩涡 …
“学问在中西之间”——…
中国文学思想史学术研讨…
文学研究、文化政治与人…
最新热门    
 
学术书如何走近大众?

时间:2009-8-22 11:24:08  来源:不详
《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樊树志的《国史十六讲》,阎崇年的《正说朝十二帝》,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马未都说收藏》系列等一系列出版物就这样推出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尤其是于丹作品系列,市场业绩相当可观。《于丹〈论语〉心得》3个月的时间销量便已达258万册。一时间阅读传统文化书籍的人大增,甚至一度推动了全国范围的阅读历史书和国学书的风潮,而中华书局作为出版方也成了这场“国学热”的操作者和受益者。

 

  这种学术的大众化不仅在传统文化领域掀起热潮,而且在专业性较强的图书中也有成功的实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姜革文介绍说,当初在推出《思考中医》时,发行人员并不看好中医图书这个“小众”市场,但在小众的“专业读者”和大众的“普及读者”、在传统出版和现代经营之间,广西师大社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走出传统”的大胆尝试。该书和其后相继推出的《走进中医》、《中医文化对谈录》等一系列“中医文化”图书在策略上避重就轻,绕开中医专业出版社的专业优势,而是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更为广大的关注文化、科普和保健的读者群身上。这个借中医谈文化、中医与文化结合的系列上市不久即成功印证了策划者的预期,《思考中医》推出两年即销了6万册,《走进中医》半年销了1万8000册,很快开始重印。

 

  学术书分两个层面,一种是学术性比较强的,读者群比较固定,要扩展很难,另一种是有一定学术含量,但谈的又不是很精深的学术问题,易于为大众读者所接受。就后者而言,李岩认为在编辑操作过程中,为图书增加知识含量,包括配些必要的图片,都是增加作品附加值使之更为贴近大众必不可少的工作。“比如阎崇年的书,我们加进一些资料性的信息,像某个皇帝活了多少岁,有什么爱好等,参照网络的做法,将这些档案性的资料作为链接加进书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读者需要的是能够为他提供准确的历史知识的读物,而这些读物又不是枯燥的、一本正经的一种解说,以平视的态度,而兼备完美的表现形式和叙述方法、图文并茂的历史读物,会使读者接受起来更为容易。

 

“大家”写给“大家”

 

  一般而言,学术研究都是学者从自己的学术兴趣出发,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等一切现象的探究性工作,学术图书是这一研究成果的书面化体现。学术书因其内容的精深,面向的群体比较小,普通读者常常是望其门而不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回忆说,他读到的一些优秀科普读物都是国外出版的,这些科普读物在内容上无所不包,语言平易生动,通俗易懂。“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有学问的专门家,可是他们能将这些专门的问题写得这么生动有趣,使我这样在科普领域几乎是文盲的人在它的启发下读了很多科普书,对我个人来说非常有帮助和意义。”而在中国,这项大家为普通读者写书的传统在五四以后的二三十年代开始一直保持到解放以后,出版了很多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经典之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