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李志茗:戊戌变法中的康…
淮茗:一部从学科角度探…
最新热门    
 
李志茗:近三十年来晚清史研究的取向

时间:2009-8-27 10:54:49  来源:不详
人物的研究获得长足发展,而清朝及其统治者的历史却少人关注,成为陪衬。据研究,“文革”前的十七年,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革命事件的研究最受人青睐,发表的成果最多;而洋务运动等非革命性事件则较受忽视,成果明显不足。与此相应,人物研究也是革命阵营人物独占鳌头,而所谓的反动阵营人物则乏人问津,如有关孙中山的论述多达422篇,而“中兴名臣”之一的左宗棠的论作只有1篇。

   

    这种局面自八十年代以后才逐渐改观,虽然刚开始之前的显学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仍是热门,很多问题被重新拿出来讨论,但以往其他相对薄弱的重大史事也得到重视,加强了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八十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逐渐以晚清史为主,面目日益清晰鲜活,曲折多态,不再死板单调,千篇一律。在此情况下,突破旧模式,构建新体系的呼声和诉求渐趋强烈,于是晚清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取向和视角。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有:

   

    1、社会变迁的取向。其通论性的代表著作是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冯契先生称誉这是一部“才气横溢、情文并茂的”、“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该书以综揽全局的气度论述了古老的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所发生的异乎往古的变迁,并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各方面作了具体深入的考察论证,极富思辨地还原出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全息图景,使得新陈代谢这一生理学概念展现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从而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范式。分论性或专题性的著作主要有黄逸平的《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熊月之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谢俊美的《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000年版)、顾卫民的《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周育民的《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倪玉平的《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等。

   

    2、现代化的取向。现代化是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在高歌猛进的世界历史过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知识人就开始讨论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胡适曾在《建国问题引论》一文中指出:“三十年前,主张‘维新’的人,即是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而蒋廷黻则于所著《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接连发问:“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然而,现代化再次为中国人所热议则要迟至半个世纪之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之后,而率先用当代的现代化理论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则是外国学者。如由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是迄今为止国外关于中国现代化研究最系统、最有分量的一部。该书是由普林斯顿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组织9位著名学者合撰而成,于1980年出版。八年后,中译本出版,立即在中国国内掀起了现代化研究的热潮,有关中国近代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丛书、论著大量涌现。如丛书主要有章开沅先生主编的《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丛书》(湖南出版社1988年起)和罗荣渠先生主编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起),专著主要有章开沅、罗福惠主编的《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胡福明主编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周积明著《最初的纪: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3卷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