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县衙创建于隋代,在河南现存的县衙中是最早的。另外,它的规模还是比较大、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其他县衙的监狱都毁掉了,这个地方的监狱是清代的监狱,不但没有毁掉,而且一直沿用到现代。对研究(中国的)衙署制度,新密县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这一次新密县衙也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置又靠近郑州,将来发展旅游业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在对新密县衙考察后,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杨焕成由衷地说。
实际上,对新密县衙给予很高评价的不只是学界,河南省、郑州市有关领导在考察新密县衙后,除对它特有的文化给予肯定外,还多次提出开发的建议。
千年县衙创中国县衙之最
新密文史专家王衍村先生对新密县衙文化颇有研究,他在《新密县衙文化》一书中说:“新密市(密县)设县始于西汉,原址在今大隗镇。隋朝迁址法桥堡,并置县衙,地址在今老县城。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县衙,是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密县知县杨士玉重修后的格局,已有130多年,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它是中原地区一座清代县级官署,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权力统治机构的标本,对研究明清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
王衍村先生说,秦灭六国,始设郡县制,在长达两千多年间,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虽屡经变化,县始终是封建政权的基层单位。新密县衙建筑群体布局,是按照风水理论“形势宗”的原理设置的,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定中轴线立大堂为正穴,然后再以大堂向前后、左右严谨有序地展开,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
新密县衙在新密老城中央,坐北朝南,大门南开,创建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毁于元末战火,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知县冯万金在废址上重建。明成化、明正德时期,相继增修。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因暴雨,县衙倾塌,知县苗之廷重加修补。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与官兵激战,县衙焚烧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