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邬时民:《水浒传》中的…
陈鲁民:当代文坛登龙七…
汤民:大学语文应当成为…
胡适与王重民:书信往来…
杨建民:郁达夫周作人的…
陈鲁民:呼唤当代冯梦龙
陈振民:断句之误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
王玉民:古代日食二三事
最新热门    
 
李芳民:真情·知音·境界——读傅璇琮先生新著《学林清话》

时间:2009-10-9 20:27:41  来源:不详

 

 

 

《学林清话》,傅璇琮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38.00元

 

  《学林清话》是傅璇琮先生为学界友人的学术著作所作序文的辑集,收录了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8年初20多年间的序文73篇。在“自序”中,作者曾云其作序,一是抒“淡如水”的友情,二是叙“切于学”的旨趣。

 

  “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过“淡如水”并不意味着感情的淡薄。作者在“抒友情”时,总是灌注着一种诚挚的真情。书中有两篇序文曾叙及其与吴汝煜等先生的学术交谊,其中在为《全唐诗人名考》作序时,吴先生已因患重病而住院,因此作者在序文末尾深情地回顾了他们一段难忘的学术交往后云:“他在徐州,我在北京,除了几次参加学术会议,很少见面……但书信是不断的,他给我的信总是那么谦逊、周详。现在他积劳成疾,以后要编写著作恐怕是很困难了,什么时候我又能为汝煜同志的新著作我所能作的一篇小序呢?默诵‘我求良友,实觏怀人’,我实已难以为言。”读到这样的文字,想来读者是不难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情怀的。

 

  作为给同道学人学术著作的序文,切磋学问是作者极用心力处,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切于学”的旨趣。在好几篇序中,作者都曾引到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的一段话:“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序文中对所序著作的价值、意义做出精到的揭示,客观公正地指出其欠缺与不足,不仅是作序者学术良知的体现,同时对真正热爱学术的读者来说,也都会因此而获得一种遇知音般的欣悦。作者曾多次说他有一个习惯,“为友人作序,虽然不过一二千、二三千字,但总要翻阅全书,有时不止看一遍。”正因为如此,他的序言,总使人感到准确精辟。

 

  作者的序文所述不仅限于著者知音的层面,他常常超越著者作品本身,从整个学术研究的范式、视野、方法等角度,揭示某些著作所具有的开拓、创新意义,并通过推奖与引导,来推动整个学术研究的更新、发展与进步。熟悉傅璇琮的人都知道,他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等著作,曾产生了引领学术风气的作用,尤其是他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体现的严谨扎实的考证与开阔的学术视野相结合的学风,成为新时期学术风气转变的开端。但除了专门著作,作者近20多年来还常常就学术研究的布局、结构、方法、范式等,以论文的形式在不同时期做出及时的设计与推引,从而引导学术研究朝着健康的方向推进。从这个层面来讲,“知音”的含义实际上已具有整个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大知音的意义,而且,作者还因为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大知音而常常为整个古典文学的研究进行富有战略性的学术规划。收于本书中的一些序文,常常显示出他这种“大知音”与规划设计师的睿智。细心的读者读过此书后,定会对此有真切的感受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