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2010年中国七大金饭碗行…
刘建业:《我眼中的北京…
复旦回应学生裸奔纪念毕…
最新热门    
 
朱正业: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历史启示

时间:2009-10-13 17:36:27  来源:不详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然而,南宋以降,受黄河夺淮的影响,淮河流域经济开发步伐趋缓,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下降。鸦片战争后,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淮河流域经济开发步伐有所加快,但受各种因素掣肘,区域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纵观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轨迹,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一、流域经济开发与淮河治理相结合。

 

  水利建设是经济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夺淮使原本畅通的淮河水系发生重大变动,以致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到处泛滥。清中叶以后,过度的垦殖与砍伐,造成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更趋恶化,淮河流域逐渐成了“无年不灾,无灾不酷”的重灾区。据统计,仅1901年至1948年的48年间,淮河流域就先后遭遇42次水灾和23次旱灾(《淮河水利简史》,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第290页)。频发的灾害给淮河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1931年发生的大水灾,涉及豫、苏、皖、浙、陕、鲁、鄂、冀等省,尤以“淮河区域罹灾最重”(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三联书店1961年,第31页)。“人民无粟可食,乃剥树皮,磨成粗粉,掺以水藻、草根、树叶各物,蒸而食之,虽难以下烟,聊胜枵腹”(《申报》,1932年4月17日),即是灾后淮北人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自然灾害不仅造成房屋、田地毁坏及人民伤亡,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残酷景象。每次大灾过后,都要恢复与重建,如此反反复复,形成“恢复——毁坏——再恢复——再毁坏”的恶性循环,严重束缚了流域经济的开发与建设。

 

  开辟入海通道,理顺淮河水系,成为近代以来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在多方共同关注下,各种导淮方案应运而生。从晚清苏北绅士丁显的“复淮”主张到民国时期柏文尉、费礼门、张謇及导淮委员会等提出的一系列“导淮”方案,可谓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但是,治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导淮不可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同时,受战争、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多数方案仅停留于文本而未付诸实施。实践证明,治淮与流域经济开发休戚相关。兴修水利工程,加强淮河治理,是促进流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流域经济整体开发与各省开发相统一。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