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教授、主任)
李剑鸣(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
■主持:吴子桐
吴子桐:请两位教授分别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的“美国学”和美国的“中国学”的定义、内涵和外延?欧美传统的“汉学”与现在的“中国学”有什么区别?
张西平:西方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欧洲,称之为“汉学”。英文即“Sinology”,“Sino-”是希腊语中表示“秦”的意思,“-ology”是对学科的定义。“汉学”的定义是“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研究”,所以基本上是以“历史中国”为研究对象的。
美国自晚清时介入中国事务,“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之后,中美之间有着“地缘关系”,两国地处太平洋两岸,所以与欧洲相比,美国与中国有着更切身的现实利益。因此,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从开始基于欧洲“汉学”的研究转向“当代中国”的研究,英文称之为“Chinese Studies”。总体而言,美国对中国的研究放在地域研究范畴中,它没有一个专门的学科叫“中国学”或者“汉学”。当然,美国现在还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
欧洲“汉学”是语文学的概念,是版本学、考据学、文本学的范畴。美国的“中国学”基本上已经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了,即在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中展开中国研究。因此,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欧洲与美国有比较大的区别。因此,引用李学勤先生的一句话,即对历史中国之研究称之为“汉学”,对现当代中国之研究称之为“中国学”。当然,中国学术界所理解的“汉学”与欧洲的“汉学”也不太一样,在我们看来,历史中国还包括“藏、满、蒙”。
李剑鸣:中国的“美国学”是从美国引进的,但它来到中国以后发生了变化。一般说来,美国的“美国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是适应美国人探索自己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地位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几十年来,它的研究指向、主题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初的“美国学”实际上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后来慢慢吸收了其他一些学科的成分,特别是社会学和人类学,把这些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结合起来研究美国,才叫“美国学”。纯粹的美国史研究不是“美国学”,纯粹的美国文学研究也不是“美国学”。研究一部作品或一位作家,那是文学史;但通过对某个作家或者某部作品的研究,来探寻美国文化的特性和影响,解析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作用,就变成了“美国学”。但总的来说,它和文学史的边界还是比较模糊的。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