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
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即将…
德国汉学家顾彬:当代中…
“国际汉学与当代中国”…
法国汉学家施舟人:不要…
作协能否代表作家水准?…
著名汉学家饶宗颐悲痛写…
最新热门    
 
“仿汉学”更容易出活儿?一些国内学人盲目模仿跟风海外汉学

时间:2009-11-4 19:57:28  来源:不详

年近九旬的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鲁惟一,年过八十的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孔汉思,德国波恩大学教授顾彬……近70位海外汉学学者和130多位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本土专家,近日齐聚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

   

    听着世界各地的汉学家们对“中国问题”各抒己见,一些本土学者发出感慨:“在借鉴海外汉学研究范式的过程中,我们自己切莫‘主动’失落学术个性与自信。”

   

要的是“翻译味儿”?

   

    “有时我真的很纳闷,有的文章明明出自国内研究者之手,可读起来却像是海外汉学家写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告诉记者,这些文章连语气、语调都像是翻译过来的,“后来知道,原来作者要的就是这个‘翻译味儿’。”

   

    汉学(Sinology),是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的学问。近一二十年,海外学者的汉学研究逐步从古代拓展到了现当代各个领域。

    

    “问题是,现在国内很多海外汉学的‘粉丝’,早已越过一般借鉴的程度,把汉学当成了力求追赶的学术标准。”温儒敏教授说,“海外汉学有其学术谱系,理论方法、研究动机不脱离西方学术背景。如完全不加‘过滤’拿来用,就是把‘自我’错当成了‘他者’!”

   

    前不久,美国一位很有成就的汉学家提出一个命题——“压抑的现代性”,说中国的现代性特征早在晚清就已出现,并非“五四运动”之后才有。正当国内一些学者围绕此说展开辨析和讨论时,一批模仿者已“及时跟进”,“压抑的现代性”成了国内学界时髦的议题,相关文章层出不穷。

   

    “有些海外研究者的论点引进国内,一时引起广泛关注甚至模仿,也是自然的。但如果模仿成为风气,左右了学科发展,则是盲目。”有学者指出,许多本土研究者有关“压抑的现代性”的论说,只是抓取某些“个案”作分析,毫不顾及“个案”的代表性,更“穿靴戴帽”地证明预设主题,结果离原创者提出这个命题的初衷及其学理背景相去甚远。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